前两天刷到个数据把我惊得瓜子都掉了——在日本常住的中国人居然有87万!啥概念?相当于冰岛全国人口的两倍多,东京街头每走百米就能撞见个老乡。这数字让不少网友直呼“不敢信”,但我琢磨着,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崇洋媚外”能概括的。
先说个冷知识:从沈阳飞大阪比飞新疆还快,机票打折时比农村办酒席还便宜。这就好比咱村头老王去邻村赶集,蹬个自行车十分钟就到,还能顺带捎回一筐洋货,换你你去不去?再加上日本便利店连煎饼果子都能扫码支付,活脱脱把异乡混成第二个家。
但偏偏这时候,揭露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731》在日本上映受阻。好些人就把两件事硬扯到一起,说“这么多人去日本还看啥历史”。要我说这根本是两码事——87万同胞里多的是打工仔留学生,和历史上那些战犯八竿子打不着。就像不能因为老李家祖上出过恶霸,就不准老李家人现在来咱村卖豆腐吧?
我表舅家儿子就在大阪搞IT,每天加班到深夜只为攒钱回老家买房。视频时总念叨:“小笼包比寿司香多了。”这类人占在日华人七成以上,多是普通劳动者。有在电子厂流水线一天站10小时的山东大姐,也有在居酒屋边切三文鱼边背日语单词的辽宁小伙——说白了都是讨生活,和“忘本”根本不沾边。
真正该较真的是日本某些势力的历史态度。就像村里老张家祖坟被刨了,肇事者后代却整天在村里传闲话:“哪有这事?你们讹人!”731部队的罪证早被国际公认,他们却还在教科书上玩文字游戏,把活体实验写成“医学研究”。这操作好比把砒霜包装成保健品,忒不地道。
但咱也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日本民间其实有不少明白人,像作家森村诚一写的《恶魔的饱食》,把731老底揭得比咱东北酸菜缸还透。还有民间团体年年组织追悼会,见到中国游客就鞠躬道歉。这些人才配得上那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关键看个人良心。
说回那87万人,其实活得千姿百态。有在银座开中医馆年入千万的上海阿姨,也有在福岛种西瓜却赔光积蓄的河南大哥。最让我破防的是横滨某个语言学校——三十平宿舍挤着八个中国留学生,半夜三点还在刷盘子赚学费。你说他们不爱国?疫情时这批人买空日本药妆店口罩往国内寄,纸箱上还拿马克笔写着“黄河水长,富士山高”。
再看《731》电影遭阻挠,本质是有人怕见光。就像偷鸡的黄鼠狼最恨天亮,某些人就怕日本年轻人看见真相:原来爷爷辈干的这些事,比恐怖片还吓人。但越是拦着,年轻人越好奇——北海道有个女大学生就因为官方禁播,特意翻墙来看中国网站上的预告片,看完哭着说“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朋友总避谈战争”。
其实中日老百姓本质都在乎日子过得咋样。神户中华街的老板娘教日本媳妇包饺子,名古屋大叔和中国钓友比赛谁钓的鱼大。真正捣乱的永远是少数人——就像村里总有几个长舌妇,挑唆说老王家井水毒死了老李家的鸡,其实人家俩天天一起打麻将。
要说解决方案,我觉得得学学东北人的智慧。咱屯子两姓家族祖上有世仇,现在咋处的?红白喜事互相帮衬,年轻人搞合作社种有机大米。历史得认账,但日子要向前——日本超市卖哈尔滨红肠,中国网红带货日本药妆,这双向奔赴才是正道。
最后唠句实在的:爱国不是绑着人不让出门,而是无论走到哪都记得根在哪儿。我在大阪见过穿汉服逛环球影城的姑娘,也见过给日本同事安利《亮剑》的程序员。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让老百姓用脚投票,也信他们走得再远心里都揣着家。
所以啊,87万人的选择与一部电影的命运,看似不相干,实则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既不忘昨天的痛,又过好今天的日子?这事儿得学广东人煲汤——火候要够,时间要长,还得懂得把苦瓜炖出回甘。毕竟历史不是用来撕扯的伤口,而是让未来不迷路的灯塔。
(数据来源: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2024年统计/中国驻日使馆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