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年,东吴丞相步骘因病去世,留下一段复杂的政治遗产。步骘的去世,使得东吴的政治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25年后,陆抗带领吴军攻占西陵,并将步骘的儿子步阐处死,且连同其家族一起夷灭三族,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步家在东吴历史上的彻底消失。
步骘,作为东吴的丞相,素有足智多谋之名,身兼将领与相国,他的智慧与政治手腕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步骘曾与诸葛亮展开过一场舌战,他通过引用苏秦和张仪的事例讽刺诸葛亮是“说客”,但诸葛亮则凭借其机智直接反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步骘的军事才能亦非常突出。221年,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发动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步骘与陆逊一起率领吴军迎战,最终东吴军成功击溃了刘备的7万大军,刘备在战后损失惨重。这场胜利对于东吴来说至关重要,步骘出兵零陵、桂阳,平定了南方的诸郡,减少了刘备军的侧翼威胁,为陆逊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
步骘家族在西陵的统治也成为东吴抵御蜀汉进攻的关键力量。在夷陵之战之后,步家在西陵的稳固控制,使其成为防御蜀汉的重要战略据点。245年,陆逊因卷入两宫之争而被孙权责骂,心情低落,最终病重去世。陆逊去世后,步骘接任丞相职务,继续在西陵防守,直至247年他因病去世,由其子步协继承了西陵的防务。
步协去世后,步阐接管了西陵,并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建议——迁都武昌。步阐指出,江东的防守位置十分不利,应该迁都武昌,以防备日益强大的晋军。然而,这一提议立即引起了江东士族的强烈反应。士族们习惯于在江东控制着巨大的权力,他们认为迁都不仅会削弱自己的权势,还可能会失去对地方的掌控。因此,步阐的提议无疑触动了士族的利益,而孙皓的意图正是借此削弱士族的影响力,强化中央的权威。
面对步阐的建议,江东士族的态度极为反感,他们暗中发起了扬州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士族们反对逆水而行的粮草运输,认为民众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这次起义其实是江东士族对孙皓和步阐的一次警告,表明他们不能轻易触动自己的根基。
272年,孙皓下令让步阐离开西陵返回京城,这一命令让步阐深感不安。步阐怀疑这是江东士族的暗中操控,可能是在为自己设下陷阱。于是他决定投降西晋,为自己和家族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西陵作为东吴的战略重镇,一旦落入西晋之手,江东的门户将彻底打开,东吴的防线将面临严重威胁。司马炎察觉到这个时机,决定派兵支援步阐,借此加强对江东的控制。
西晋的军队由杜预指挥,兵力达到五万,目标是江陵,而杨肇则率领三万兵力攻击西陵,徐胤带领两万兵力准备攻占建平。三路大军,总兵力达到十万,气势非常浩大。孙皓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指派陆抗担任督师,带领三万兵力前往西陵。尽管如此,杜预和杨肇的作战能力却大大低于陆抗。杜预虽然是战略家,但在实际指挥方面却显得不够出色,结果被陆抗巧妙地反击,整个西陵之战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杨肇则因为误信吴军叛徒的情报,最终被陆抗设下圈套,结果大败。杜预撤退,徐胤也没有能力支援,最终步阐未能坚守西陵,被陆抗攻占。陆抗攻占西陵后,立刻对步阐及其亲信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几十名步阐的家族成员和亲信被杀,并且三族被夷灭。这一做法,虽然可以理解为对叛徒的惩罚,但过度的报复行为却引发了不少历史争议。
士族间的内斗往往带有复杂的权力斗争,步阐的投降显然是出于无奈,但过度的惩罚却加剧了这一局面的恶化。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例子中,投降的士族成员往往并未被彻底铲除,家族通常只是受到轻微的处罚。然而步阐家族的三族被夷灭,显得有些过于极端,历史也对此持批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