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无疑是充满传奇的一位君王。因为刘邦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这在华夏历史上,可谓史无前例。
那么,少年时代的刘邦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天子?其实我觉得应该没想过。并且,我想借着这个话题,来论述一下人生和命运的不可测度。
1、少年刘邦的理想
在刘邦做天子之前,华夏历史上的天子甚至高官,很少有来自平民出身的:汉朝之前,夏商周秦四代的第一任君主,基本上都是部落贵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势力。
所以在刘邦之前,如果有人说平民也能做天子,多半会被视为失心疯的言论。
刘邦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但是刘邦并不是一个喜欢想不切实际内容的人。所以少年时代的刘邦,其实理想是门客。
其实正常人来说,理想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规划。好比高考成300分的人,如果希望考上一个还算可以的大专,这个叫理想。但如果幻想300分就能上清华,这不叫理想,叫失心疯。
刘邦少年时候,对于刘邦那样出身的人来说,最好的出路是给贵族做门客。门客做好了,有时候也能做大官。比如赵国的蔺相如就是门客出身,但也做了赵国的高官。所以刘邦少年时候的理想上限,差不多就是做门客,然后寻找出头机会。至于说做国王,这么不切实际的事情,刘邦还真没想过。毕竟刘邦脑子没病。
2、理想的调整
当然,理想是需要调整的——就是根据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来不断革新自己的理想。比如少年时代的我还真希望能拿到硕博这个层次的学位,做个有学问的人。不过现在的我对于高学历完全祛魅。对现在的我来说,我手里的股票,A股市值能达到500万人民币,港股市值能达到100万人民币,美股市值能达到20万美元,才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秦灭六国以后,刘邦也从楚国人变成了秦的百姓。秦是不欢迎门客这类群体存在的。所以刘邦这时候倒也不会考虑当什么门客,而是做了秦的小吏,然后观望天下局势——对于刘邦来说,如果天下局势有变,自己再调整理想。如果大秦朝长治久安下去,那自己也只能做个普通小吏。
毕竟,古往今来,有理想有野心但是没条件的人多了去了。倒也不差再多刘邦这么一个。
秦始皇死后,秦统治崩盘。刘邦趁机割据沛县。不过,此时刘邦的态度依旧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扩充势力。秦末的乱世,让刘邦把理想调整成做诸侯——毕竟对于刘邦来说,这是当时可以实现的范畴。因为刘邦名义上还有个上司——楚义帝。
当然,成为诸侯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了。
直到秦覆灭后,局势明朗。此时刘邦才确定:自己还可以在汉王的基础上,再升一步。
3、风口与内涵
当然,刘邦能从一个平民成为天子,其实本身也是遇到了时代风口:毕竟,秦末的局势在当时的华夏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情况。
不过,光有风口,还远不至于成就刘邦:因为,人还得有驾驭风口的能力——比如刘邦的知人善任、审时度势这些因素,也让刘邦能够在秦末乱世不断壮大自己,最终脱颖而出。
刘邦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实事求是的人。也因此,他才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从实际出发来做决策,制定理想和发展路径。毕竟,计划没有变化快。比如刘邦敢于承认,自己论行政管理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不如韩信。
其实刘邦还少说一句:论搞阴谋暗算,不如陈平。
刘邦敢于面对这一点,并且扬长避短。这一点,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格局,或者说大智慧。
其实说到这我想起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很多年前他跟我大放厥词,说自己要努力站在整个辽宁社会的最高层次上,让全辽宁人都敬畏自己。我当时反讽:我说我倒要看看,你能在几亿年以后实现这一点,反正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我的这个小学同学,小学时候班级组织的日常考试(很日常那种,不是期中期末考试,有时候就是课堂上的听写那种),卷子发下来以后,他会在扣分项做手脚,然后跟老师说自己被误判了,然后借助改判来满足虚荣心。
其实很多事情以小见大:很多家长觉得这种行为是很聪明,长大肯定有大出息的体现。但我却觉得,能为日常考试成绩造假花费心思的人,能有多大格局?能有多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