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里,皇帝就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看似风光无比,但真坐上那个位置,日子可没那么轻松。为什么?
因为天下都是你的,你得负责到底。要是当甩手掌柜混日子,最后让国家亡在自己手里,那可就成了“亡国之君”,背负千古骂名。
所以说,当皇帝,勤奋是基本门槛。那在历史长河里,到底谁能算得上是“最勤奋”的皇帝呢?一起来看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可以说是勤奋的代名词。他要是偷懒,根本干不出统一六国、开创帝制这样的壮举。
嬴政13岁继位的时候,还只是个傀儡,朝政都被吕不韦控制着。但他没坐以待毙,而是慢慢积蓄力量。
公元前238年,他平定嫪毐之乱,踢开吕不韦,从此大权在握。
之后就是一连串“开挂”的操作:六国被逐个收拾,大秦一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
史书记载,他每天要批阅的奏章重达120斤!折算下来差不多有50斤的竹简。
你说要不是拼了命地干活,哪来的“千古一帝”之名?
康熙是清朝里出了名的学霸+劳模。小小年纪就学会满、汉、蒙、藏多种语言,还钻研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简直就是个“全科尖子生”。
可他可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位期间,他打仗不含糊:三藩之乱平了,台湾收回来了,三次亲征噶尔丹,北方沙俄也被打得服软,最后签了《尼布楚条约》。
要不是他拼命干活,清王朝能在他手里打下一个稳定的大局?就冲这一点,康熙确实是皇帝里的“拼命三郎”。
说到勤奋,汉武帝也是出了名的。他被《汉书》形容成“夙兴夜寐,靡有暇日”,意思就是天一亮就起,忙到深夜都不停歇。
他不仅爱学习,儒家经典、法家著作、兵书战策,样样都看,还喜欢亲自操刀国策。正因为这样,他才能把爷爷文帝、父亲景帝打下的家底继续放大,一路猛追匈奴,把大汉的威风吹到了漠北。
当然,他的勤奋也有副作用。事事亲力亲为,最后导致“穷兵黩武”的争议,甚至让国家财政一度紧张。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拼命到过头”的皇帝。
雍正皇帝,那是真正的工作狂。据说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几乎全泡在案头,批阅奏折。
而且他批的可不是“朕已阅”这种走形式的批语,而是动辄几百字,甚至比奏折正文还长。大臣们一边叫苦,一边心里也服气,因为皇帝是真正在看事、管事。
雍正的在位时间不长,但他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改革,的确减轻了百姓负担,也补足了国库。只不过,他把自己累得太狠,最后英年早逝,也是个“勤奋过了头”的例子。
要说谁是“最拼命”的皇帝,那必须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出身最苦,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活生生从乞丐爬到皇帝。这种经历,让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江山。
所以,他登基之后,几乎要把所有国事都抓在自己手里。《明史》里说他“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一点都不夸张。
特别是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所有的政务全压到他身上。洪武十八年短短八天,他就处理了三千多件国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奏章。这工作量,现代人看了都得直呼“打工皇帝”。
可以说,朱元璋几乎把“勤奋皇帝”的天花板拉满,后世皇帝想学都学不来。偏偏明朝后期还出了万历、嘉靖这种“懒癌患者”,反差更大,让朱元璋的勤奋显得更加逆天。
皇帝不是闲差事,真要想让江山长治久安,勤奋绝对少不了。秦始皇、康熙、汉武帝、雍正、朱元璋,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把自己逼到极限。
有人靠勤奋成就千秋伟业,也有人因为太拼,最后把国家拖进泥潭。所以,勤奋固然是好,但对于帝王来说,光拼命可不行,还得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