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他不仅是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还同时是慈禧太后的丈夫。在历史长河中,咸丰帝常常被视为一个体弱多病、性格懦弱的统治者,给人的印象甚是苍白。在清朝历史的叙述中,寻找一个如此窝囊无能的皇帝可谓不易,咸丰帝的统治不仅造成了清朝内部的动荡不安,更因为他的虚弱和无能,使得慈禧太后得以掌握实权,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从本质上看,咸丰帝与其他皇子相比,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恭亲王奕便是一位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恭亲王奕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表现出非凡的开明和主见,他的才能愈发显得咸丰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禁疑惑,为什么道光帝会选择这样一个平庸的咸丰成为继承者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考虑咸丰帝的出身。清朝后宫中,皇子能否成为储君,往往要看其母亲的地位,所谓“子凭母贵”。咸丰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因此在出身上他确实比其他同辈的皇子占有优势,身为嫡子无疑是道光帝首先考虑他的原因之一。
此外,道光帝选择咸丰帝的背后还隐含着深厚的主观感情。咸丰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生前曾受到道光帝的宠爱,然而在被册封为皇后后,由于年纪渐长而逐渐被冷落。此后,孝全成皇后因抑郁而病重,最终在年仅33岁时离世,那时咸丰帝年仅10岁,失去母亲的痛苦使得道光帝产生了愧疚感,这种情感无疑让他对咸丰帝更为偏爱。
实际上,咸丰帝能成为皇帝,关键因素还在于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一个优秀的老师指导。同时,他在政治演练中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其标志即为仁爱与孝顺。这两个特点最终让道光帝坚定了将他立为储君的决心。
以仁爱为例,有一次,道光帝与众皇子一起去打猎。咸丰帝身体虚弱,本不想参与,但在老师的劝导下,他决定出席,理由是参加活动而不参与狩猎。到达猎场时,其他皇子们收获颇丰,打猎得到了许多猎物,比如熊、鹿、兔子和野猪等。然而,咸丰帝却什么也没捕获。当道光帝询问原因时,咸丰便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说辞,他解释道:“如今春天万物复苏,我不忍心伤害生灵。”道光帝听完后,深受感动,心里开始酝酿将他确定为继承人的念头。
再谈谈咸丰的另一张王牌——孝顺。就在道光帝快要病重离世之际,他仍不忘对众皇子们的才华进行考验。在病榻前,他询问各位皇子对治国之策的看法,众皇子纷纷应声而答,尤其奕更是表现得文思泉涌、见解非凡。然而,咸丰却默默无言,只是流下了眼泪。道光帝见此情景,深感感动,立即决定立咸丰为储君。
就这样,因道光帝的瞬时情感,咸丰被视为仁爱和孝顺的象征成为了皇帝,而才华横溢的奕则成为了恭亲王。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急需的是一位能明辨是非、果敢决策、能够逆流而上的皇帝,而不是一个仅仅充斥着仁爱之心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