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国民党高级将领、前浙江省主席陈仪被台湾“国民政府国防部高等军法合议庭”判处死刑,罪名是“煽惑军人叛逃罪”,并且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执行死刑的当天,陈仪的多年好友,另一名国民党要员蒋鼎文亲自负责“监斩”一事。面对这位旧友即将面临命运的审判,蒋鼎文心中有千言万语,但却不知道如何开口。随着一声枪响,陈仪的胸口中弹,倒地身亡……
此事发生后,陈仪被判死刑的原因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曾是国民党高层的他,究竟为何步入了如此结局?陈仪生于1883年,浙江绍兴,他与蒋介石不仅是老乡,还是同学。1900年至1907年,陈仪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积极参与了浙江独立运动。民国建立后,陈仪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部长,并兼任陆军小学校长。1916年,陈仪转行至上海的一家私人银行工作。1922年,他偶遇昔日的留日同学孙传芳,后者虽然并非正规军出身,却给予陈仪一个庇护的地方,陈仪也在孙传芳的麾下担任了师长。
直到1930年,另一名留日同学何应钦推荐陈仪进入国民党高层,陈仪开始在军政部兵工署担任要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多次召见陈仪了解日本情报,两人开始建立起联系。1933年冬,蒋介石任命陈仪为福建省政府主席。然而,这一职位并没有让陈仪如愿以偿,福建民众对国民党不积极抗日的做法充满愤怒,陈仪也因此遭到诸多指责。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仪渴望在福建有所作为,然而他并没有兵权。在日军即将攻占厦门之际,蒋介石却命令他“静观其变”,目睹国土沦丧。1938年底,汪精卫投敌的事件令陈仪愤怒至极,他公开发表声明,斥责汪精卫等人叛国,同时也为自己在福建的种种妥协行为向民众道歉。蒋介石对此反应激烈,于1941年秋将陈仪彻底剥夺职务。
尽管如此,陈仪在国民党内依然有一定的根基。蒋介石并未对其彻底斩断,反而让他去重庆担任行政院秘书长等职务。然而,这些闲职并未改变陈仪对国民党高层腐败的看法。抗战胜利后,陈仪希望彻底与国民党决裂,但蒋介石再度任命他为台湾行政公署长官。陈仪抱着建设台湾的理想来到了岛屿,却发现蒋介石的干预使得当地腐败横行,民众疾苦。
1947年,台湾爆发了“二二八”起义,陈仪试图通过“处理委员会”平息事态,然而蒋介石派遣军队进行屠杀,造成三万多名台湾同胞丧命。陈仪成为了这场血腥屠杀的替罪羊,深感愤懑。此时的陈仪已对蒋介石失去了信任,内心充满了对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失望。
此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山东孟良崮战役中,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解放军击毙。蒋介石暴怒,公开羞辱“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令后者极为屈辱。汤恩伯向陈仪哭诉,陈仪安慰他,并表示两人应共同反对蒋介石。于是,陈仪暂时离开了国民党,归隐在家调养身体。
1948年,蒋介石再次召见陈仪,提议让他重返浙江省担任政府主席。陈仪虽然心有犹豫,但在汤恩伯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职位。然而,他的真实打算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借此机会反对蒋介石。此时,陈仪与汤恩伯的背叛行动已被共产党察觉,但由于不确定他们的真实意图,双方并未立即行动。直到1948年8月,经过多方协调,中共与陈仪达成了口头协议,决定在陈仪和汤恩伯的支持下共同对抗蒋介石。
1949年1月,李宗仁下令释放政治犯,陈仪迅速执行命令,释放了大量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此时,汤恩伯却悄悄背叛了他,陈仪仍未察觉,继续与汤恩伯保持信任。然而,陈仪最终因信任汤恩伯而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1949年2月,陈仪被免去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并被国民党特务从上海押送到衢州。此时,他的“浙江起义”计划彻底失败。直到5月,陈仪被囚禁在台湾基隆,蒋介石仍未放过他,最终在1950年6月下令判处他死刑。
6月18日,陈仪在台北被枪决,临终前仍未悔过。蒋介石最终通过处决陈仪来泄愤,并企图震慑岛内的反对力量。然而,陈仪的死并未改变国民党内的腐化状况,而他最终与国民党决裂的心路历程,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