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宫斗剧在影视圈掀起了巨大的热潮,甚至连手机游戏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宫斗类游戏,广告上写着“试试你能活几集?”这一话题不仅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也吸引了历史学者的注意。因为关于宫女在皇宫中具体的生活状态,史料的记载并不多,所以很多学者也在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历史。
在清代,宫女的身份与嫔妃有很大的差别。那些年纪渐长的宫女,通常会被释放出宫。然而,存在一种现象,当时很多人宁愿娶一个乞丐,也不愿娶一名宫女。按理说,宫女在宫中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餐饮和家政方面,她们的技能非常高超,许多宫女还掌握了精湛的手工艺。但为何如此一群能力出众的女性却无人愿意娶呢?
一、朱门死骨
白居易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绘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对于宫女而言,她们的悲惨境遇远超过宫外的贫苦百姓。虽然她们生活在皇宫这样世界上最奢华的地方,但却常常面临饥寒交迫,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困境。
许多导游曾私下和游客说,宫殿中最壮丽的地方是三大殿,而至于三宫六院的后宫,却没有什么值得参观的,它们阴森、幽静,甚至有着许多冤魂的传说。尽管这些说法有些偏向迷信,但宫女在后宫的悲惨遭遇却是真实的。虽然大部分宫女并非死于宫斗,但许多无辜的宫女确实死于非命。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宫女无人愿意娶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常常患有“血郁”,这被认为是一种与营养不良相关的贫血症。即使时隔百年,那些清代宫女早已离世,但根据溥仪的描述来看,这种病症正是当时营养不良的表现。
在最为奢华的皇宫中,宫女居然得不到应有的营养,这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事实上,从明代开始,宫女的生活状况就十分悲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迷信道教,常常将自己当做炼丹炉,吃着各种奇怪的丹药,甚至造成了重金属中毒,影响了他的智力和神经。嘉靖常常情绪失控,胡乱打骂宫女和太监,导致宫中动荡不安,死伤惨重。
清代宫廷则对后宫进行了精简,从以往庞大的宫女人数减少到只有几千人,但皇帝的奢华欲望始终没有改变,尤其是雍正继位后,又重新走上了依赖道教炼丹的老路。宫女的遭遇也未见得有所缓解,反而更加惨烈。
二、劳心伤神
宫女的工作不仅仅是辛苦,往往还充满了精神上的折磨。许多人误以为宫女的工作轻松,甚至比农民家庭的劳作更为轻松。然而,事实上,宫女们的劳动强度之大,常常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宫女们的任务并非只是简单的清扫宫殿或是照顾宠物那样的轻松活计。她们负责洗衣、做饭、刺绣等繁琐且细致的工作,甚至需要在夜间守候,随时响应皇帝、皇后及妃子的各种需求。当时的宫女完全没有人格尊严,她们只是工具,连宠物都不如。皇帝和皇后们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宫女根本没有什么权益。她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件工具,若是损坏了,便会被替换掉。
一些宫女曾透露,皇后和妃子洗澡时,宫女需要为她们擦身,甚至连洗澡这种私密的事也不能由她们自己处理。在当时,这被认为是贵不可言的象征。而宫女们,便沦为这些贵人们的工具,昼夜劳作,随叫随应。假如有所疏漏,她们就可能遭受极其严厉的惩罚,甚至有宫女因细微失误被打死。
宫女的生活环境堪比今天的“996”工作制,甚至更加严苛。她们的工作时间没有尽头,一旦出现差错,生命就可能受到威胁。更可怕的是,她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死亡或重病后的后果只有孤立无援,甚至连尸体都可能得不到妥善安葬。
三、年龄老大
宫女年纪渐长后,往往会面临更加悲惨的命运。在清代,宫女是由家庭贫困或犯错的女子被送入皇宫,年纪一般都很小,常常只有十二三岁。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宫女因长期劳作,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为了降低宫廷的支出,宫女到了某个年龄后就会被释放出宫。然而,宫女的“退休年龄”并不高,一般是在25岁左右。相比现代人,25岁在当时的中国不过是大多数人开始婚配的年龄,但宫女们却面临着不堪重负的身体状况和没有未来的困境。
如果她们出宫之后,许多同龄人早已婚娶生子,她们很难再融入社会。且当时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夫多妻制,宫女出宫后大多数只能做妾,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即便有些幸运的宫女能够自由出宫,她们也大多生活贫困,最终只能选择在青楼中度过余生,过着更加凄惨的生活。
这种制度的残酷性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鲁迅所说,古代的许多制度都带有“吃人”的性质。宫女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明清时期,甚至在古代的许多朝代中,这种制度的阴影都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