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关系到薛宝钗的性格和处世哲学的核心。
简单直接的回答是:薛宝钗并非真的看得起赵姨娘,但她仍然选择送礼,这是一种高超的、理性的处世智慧,其动机远超出简单的“看得起”或“看不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典范。她的行为准则不是基于个人好恶,而是基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她的目标是维持和谐,避免冲突,并在所有人面前树立一个宽厚、得体、大方的形象。
“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王熙凤对薛宝钗的评价,这很好的反映了薛宝钗的处世态度。她不会主动去得罪任何人,尤其是赵姨娘这种“小人”。
面面俱到:给贾府上下送礼,唯独漏掉赵姨娘和周姨娘,这在礼数上是一个明显的漏洞。赵姨娘再不堪,她也是贾政的妾室、探春和贾环的生母。忽略她,等于公开打脸,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记恨和闲话。宝钗做人圆滑,她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薛宝钗八面玲珑,她不可能看不出赵姨娘的愚昧、昏聩和惹是生非。从书中细节可以看出,宝钗对赵姨娘和贾环是保持距离的。
金钏跳井事件:王夫人因为金钏之死愧疚时,宝钗为了安慰姨妈,说金钏“或许是自己失足掉下去的”,并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妆裹。这说明在宝钗的价值体系里,主子的体面和利益远高于一个丫鬟的性命,更不会与赵姨娘之流共情。
理性的轻视:宝钗对赵姨娘不是情绪上的厌恶,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理性的轻视。她不会像晴雯那样喜怒形于色,也不会像王熙凤那样肆意羞辱。她的做法是“敬而远之”,用礼貌和物质打发掉,避免与之产生任何纠葛。送礼就是一种“打发”和“隔离”的手段。
给赵姨娘送礼,是一本万利的“人情投资”,具体收益如下:
堵住悠悠之口:让所有人都挑不出错来,完美维持了自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形象。连赵姨娘都称赞:“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 这就是宝钗想要的效果——收获名誉。
安抚潜在敌人:赵姨娘是个“阴微鄙贱”的搅事精,一旦被她记恨,她虽不能成事,却足以坏事。一点小礼物就能让她心生感激(哪怕是短暂的),避免了她在背后造谣生事,省去了无数麻烦。这是一种成本极低的“风险管控”。
间接笼络探春: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尽管探春极力与之切割,但血缘关系无法改变。尊重赵姨娘(哪怕是表面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探春面子,维持了与这位精明能干的“三姑娘”的良好关系。宝钗深知探春的价值,绝不会因为其母而影响与她的交往。
彰显薛家的实力与气度:送礼行为本身也是在展示薛家的财富和“皇商”的大气。这并非炫耀,而是一种无声的实力宣告,巩固其在贾府的地位。
结论就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社交计算。
所以,薛宝钗送礼给赵姨娘,根本不是出于个人情感的“看得起”,而是一次精妙的、充满算计的社交表演。
对黛玉、宝玉、贾母等人,她的好可能掺杂着真情与策略。
对赵姨娘,则完全是纯粹的、冰冷的策略。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式的礼貌,用看似尊重的形式,恰恰掩盖了内心最深处的漠视和不屑。
她的行为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一个理想大家闺秀的最高处世准则:用最小的成本,管控风险,收获最大的名誉效益,同时保持自身情感的零消耗和绝对安全。 在这套逻辑里,个人的“看得起”或“看不起”是最不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