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位第三年,终于开始大规模封赏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其中,最为显赫的莫过于“开国六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这六人中,李善长为文臣,常茂是已故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其他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名将。因此,后世的史书普遍认为“明朝开国六公爵”是六个人。然而,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明朝开国六公爵”实际上应当是七人。具体来说,洪武三年,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的同时,李贞也被加封为曹国公,两父子同享爵位。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因为卓越的战功被封为曹国公,这个封号确实实至名归。但李贞是谁呢?为何他也与李文忠一起被封为曹国公呢?其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是朱元璋的亲姐夫。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将李贞和李文忠共同封为曹国公,朱元璋曾解释说这是“父子同爵”,以示对他们的敬意。
李贞虽然不像儿子李文忠那样名扬四海,但他无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他是朱元璋唯一的同辈亲戚,朱元璋称帝后,他的地位显赫。今天,我们通过史料来回顾李贞的一生,希望能让大家对他心生敬意。
一、滁阳遇故人,郎舅泣无声
李贞出生于泗州盱眙,和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相邻。朱元璋的父母是佃户,生活贫困,而李贞的家庭稍微富裕一些,家中有几亩地,虽然常年被苛税压榨,但相较于朱元璋家庭还是能勉强度日。李贞是家中长子,性格敦厚,家境较好,在当时算是较为富裕的家庭。因此,朱元璋的父亲把次女朱佛女许配给了李贞。
李贞和朱佛女结婚后,夫妻二人感情非常深厚。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佛女未婚时非常孝顺父母,婚后则极力帮助李贞处理家务,孝顺公婆,生活节俭。在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困,所有亲戚中,只有李贞家能偶尔接济他们。朱元璋常常赤着脚跑到李贞家蹭饭,李贞也非常照顾这个小舅子,常常在自己食物不足时,将剩下的食物给朱元璋吃。正是李贞的关爱,使得朱元璋深深敬仰他。
不幸的是,李贞的妻子朱佛女早逝,李贞非常伤心,且之后不久,李贞的父亲也去世了,李贞便全力照顾母亲。李贞性格温和,即使母亲偶尔发脾气,他也从不反驳,常以极大的耐心和恭敬照料母亲。李贞的家庭背景虽然不是显赫,但他始终保持着平实、敬老的优良品德。
二、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李贞的生活逐渐安定后,家乡遭遇了战乱,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避难。途中,他得知朱元璋在滁州建立了义军,便决定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虽然道路艰难,李贞父子风餐露宿,靠吃野菜维持生计,但最终他们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滁州。
朱元璋见到李贞后,非常高兴,并得知二姐朱佛女已故。他为李贞父子安排了住所,供给充足的食物和器具。朱元璋深情地对李文忠说:“你母亲去世,身边无依,咱们的缘分更深。你来到我这里,以后就有了依靠。”李文忠成为朱元璋的养子,继而跟随他征战四方。
李贞虽然未曾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在此后,李贞的儿子李文忠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将,屡次立下战功,帮助朱元璋收复江浙、江西、福建等地。
三、焜燿于三世,不敢忘本心
李贞一生并未因为爵位而改变初心。他不仅生活节俭,还以农民自称,始终保持谦虚、敦厚的品性。在他担任公爵期间,尽管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待遇,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的贫贱日子。李贞常向朱元璋和其他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艰难经历,带有感情地流下眼泪。
在李贞去世时,朱元璋深感悲痛,亲自前往探望他,最终李贞在朱元璋和太子的陪伴下安详辞世。朱元璋为李贞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追封他为陇西王,将他与朱佛女一同安葬。
李贞的去世让朱元璋十分伤感,他曾多次为李贞祈福,并在李贞葬礼上深情送别,显示出他与李贞之间深厚的情谊。李贞在洪武三年被封为曹国公,尽管他没有战功,但因其对朱元璋的忠诚和贡献,最终被列入“明朝开国六公爵”。
四、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
李贞的心态永远没有随着财富和地位的提升而发生改变。他始终谦卑谨慎,生活节俭,以身作则,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公爵的传奇,更是一种品格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李贞的一生,历经风雨,始终保持初心,尊重家庭和友情,也深得朱元璋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