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士族与寒族的才俊们纷纷涌现,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在这其中,刘备的崛起尤为独特,他的起点相对较低,最初不过是一个从事“织席贩履”的平民。然而,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一方霸主。回顾刘备的起兵之路,初期他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虽然在一些小范围内有所名声,但始终未能大展宏图。直到诸葛亮的加入,刘备才真正找到了方向,步入了正轨。可以说,能够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堪称刘备一生中的最大幸运。
然而,命运往往是捉弄人。在刘备迎来诸葛亮的同时,也错失了多位历史上被称为“大才”的人物。如果这些人才能够为刘备所用,蜀汉的历史或许会改写,甚至曹操的强大势力也未必能与之抗衡。
首先,刘备错过的天才之一,就是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出身荆州外乡氏族,年少时因受当地豪强蔡瑁的排挤,始终未能施展才华,最终选择隐退山林,成为一位隐士。即便如此,司马徽的才华深不可测,许多当时的英杰,诸如诸葛亮、凤雏庞统等人,都曾拜他为师。司马徽不仅精通道学、兵法、奇门遁甲等学问,更具备了非凡的识人之明。如果刘备能得到司马徽的帮助,必定能在战争与谋略中占据更大的优势。遗憾的是,尽管刘备曾三次亲自前去邀请,司马徽仍旧心高气傲,不愿卷入世间纷争。最终,他仅能为刘备推荐了一些人才,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局势。这不仅是刘备的遗憾,更是历史的遗憾。
除了水镜先生,刘备错过的另一批英雄人物被称为“诸葛四友”,他们分别是崔钧、石韬、徐庶和孟建。崔钧出身博陵,早年曾在袁绍帐下为谋士,但因董卓篡位,袁绍与董卓结仇,导致崔钧的父亲惨遭毒手。崔钧痛心疾首,认为自己未能保护好父亲,因而决定隐退乡间,告别了仕途,虽袁绍极力挽留,但他仍坚持回乡。石韬和徐庶则来自人才辈出的颍川,两人都非常有才,徐庶曾辅佐刘备,在诸多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表现堪比诸葛亮。而石韬的才智,也与徐庶不相上下,诸葛亮曾评价他俩完全有能力担任重要职务。只可惜,两人在刘备起初邀请时,均未作答应,选择了北上投奔曹操。至于孟建,他后来在北方官场上也有一番建树,成为凉州刺史。这样一位与诸葛亮为友的人物,才华自然不容小觑。
最令人惋惜的是,刘备与这些英雄才俊的交集往往只是擦肩而过。三顾茅庐时,刘备首先遇到的是崔钧,二人聊得甚为投机,刘备诚心邀请他加入,但崔钧因父亲的遭遇而心情沉重,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荆州。石韬和孟建亦受到了刘备的盛情邀请,但他们并未答应,或许是对刘备的前景并不看好。至于徐庶,他因母亲被曹操囚禁,不得不离开刘备,也无法为刘备效力。
失去了这些人才的辅助,刘备的阵营显得尤为薄弱。诸葛亮、法正和庞统是刘备征战四川的三大谋士,而荆州的防守任务则只能交给关羽一人。这意味着,如果崔钧、石韬或孟建中的任何一位能够辅佐关羽,他们必定能为蜀汉提供更强的谋略与支持。这样一来,关羽的“走麦城”事件或许就能避免,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望得到实现,三国的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有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