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耳闻目睹过。冯唐之所以错失良机,是因为在皇帝希望重用他时,他已年老无力。而李广的命运则更加凄惨,他是西汉的一位伟大将领,经历了文、景、武三代君王,屡次带兵与匈奴交战,一生辛苦打拼,始终向封侯的目标努力。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他去世前,依旧未获封侯。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与李广的背景有关系吗?实际上,这件事情与背景关系不大,无非是李广的运气实在太差。
在汉朝当时,延续了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制,作为封侯的前提条件,只有那些立下显赫功劳的人,才能被授予封号。然而,虽然李广使得匈奴倍感畏惧,并获得了“飞将军”的美誉,但他却始终没有机会实现大展身手的机会。李广的名声在外,实在功绩却不算显赫,最终不得不以遗憾的姿态走完一生。这背后的逻辑又是如何呢?
李广的出生恰逢汉文帝时代,但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注重的主要是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战事并不频繁,统治者并不希望因战争耗费国力。然而,若外族入侵,皇帝又绝不会坐视不理。当匈奴初次袭扰萧关时,李广随军作战,凭借他出色的骑射技艺,斩杀了众多匈奴将领,因而被封为汉中郎。此后,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出征,在昌邑城攻克叛军,立下赫赫战功,声名鹊起。后来,他被调任上谷太守,正是那个频繁遭匈奴侵扰的边境地区,李广每天与匈奴战斗,甚至曾率领百骑从围攻中全身而退。这样的战功自然值得肯定,但依旧无法令李广获得封侯之恩,这到底是为何?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捉弄,李广生在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
最终,汉文帝曾直言:“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你诞生在高祖时代,定能封一个万户侯。”李广等了又等,终于等来汉武帝的崛起,国力强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略,战争频繁之后,他也获得了更多的立功机会,离封侯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近。然而,命运似乎与他格格不入,这些难得的机会他却一个个错过了。我们接下来就回顾一下李广参与的几场重要战役,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马邑之围的战役中,西汉政府设下圈套,意图用财物诱惑匈奴进入埋伏圈,借重兵力将其消灭。当时李广身为骁骑将军,本该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展拳脚。然而,在匈奴单于即将进入包围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却泄露了计划,致使匈奴军队打消进攻,提前撤退。倘若李广目睹这一切,他的心中又会是怎样的惋惜和愤懑呢?
元朔六年,李广随卫青从定襄出征匈奴。此次出征,本是他立功的良机,各部的将领们因为斩杀匈奴而荣获封侯。然而李广却因为迷路而错失良机!可想而知,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奈。
在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与霍去病分别带领大军出击。这时的李广已经年事已高,皇帝原本没有打算让他参战,但李广不顾年迈,坚决要求出征。汉武帝考虑再三,最终决定给予他一个机会。然而,李广的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在战役中再次迷路,终究未能参与搏杀。此时的李广累积的悲愤可想而知,心中感叹“天不与我”,由此他选择了自刎,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惨的生命。可怜李广,冤屈而无奈,最终被无情的命运所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