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农民朱五四迎来了他的第四个儿子,取名朱重八。
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相亲、结婚、以及生子是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三件事。然而,对于朱五四而言,朱重八的出生并未带来任何喜悦,反而让他愁容满面。原本贫困的家庭,因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负担加重,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元帝国的腐朽政权加剧了对百姓的压榨,频繁的灾难,如洪涝、旱灾与瘟疫,让四十七岁的朱五四倍感沉重。他和年长五岁的妻子陈氏没有土地,生活全靠为地主刘德耕作,作为佃户,他们一家一年的收入微薄,连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都捉襟见肘。
《朱氏世德碑》中记载:先祖娶刘氏,生有四子;朱五四娶陈氏,育有四子。朱五四的家庭在困境中已经四口人,如今随着朱重八的降生,家中人口暴增至八口。夫妻俩日复一日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但收成始终不足以填饱肚子。有时,一两个月甚至只能一日一餐,另外几个月则靠在村里挖野菜为生。即便如此,日常所吃的也只是最粗糙的食物,蔬菜、肉类、果品,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老朱家完全不敢奢望。
尽管如此,朱五四并未表现出太多情绪上的波动。他的生活历经无数大灾大难,面对朱重八的出生,他也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朱五四的困境并非个人所致,而是元朝政权不顾百姓生死的压迫所带来的结果。元朝在二十五年内更换了八位皇帝,官员们整天忙于内斗,忽视了治国理政,导致官场腐败,贪污横行。百姓要生活,便必须忍受繁重的税收和无尽的剥削,不论是年节的“追节钱”,还是生活中的“拜见钱”,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穷苦百姓负担沉重。
即便百姓日常没有参与任何社会活动,朝廷仍然向他们索取所谓的“常例钱”,这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定期征税,令普通人无处可逃。而蒙古统治者在这片土地上享有特权,他们不需工作,不用遵守法律,甚至可以肆意伤害汉人却不必承担后果。在这种压迫下,朱重八的家族正如当时的无数农民一样,生活在一片压迫与无望之中。
与此同时,灾难也在不断加剧。元统元年(1333年)京畿发生了严重洪涝,灾民多达四十余万。随后的几年,江浙和黄河流域的灾难接踵而至,洪水、蝗灾、旱灾交替肆虐。尤以黄河决堤三次,破坏了无数农田,导致朱五四所在的濠州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灾难重重的背景下,朱五四的家庭也渐渐陷入无法承受的困境。
饥荒和疾病让朱五四和他的家人没能熬过这些天灾人祸。几个月内,他和他的家人相继饿死。作为一个孩子,朱重八目睹着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最终成了孤儿。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家会如此突然地破败,失去了一切。根据《明史》记载,至正四年,因旱灾、蝗灾和饥荒,很多农民都因饥饿而死,朱重八的父母、哥哥们也未能幸免。
朱重八从小便为家里的生计四处奔波。他帮父亲耕田、做些小买卖,也在地主刘德家放牛,争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尽管生活艰难,朱重八一直怀着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家人能够齐聚一堂,哪怕是温饱不足,也能相互依靠,共同度过难关。但不幸的是,生活的残酷让这个希望破灭了,朱五四和陈氏的离世,改变了这一切。
朱重八的记忆里,尽管家境贫困,但父母总是尽力把仅有的食物留给他。那种来自父母无言的爱,成了他最宝贵的回忆。然而,现在这些温暖已经成为过去。家庭破裂,亲人离世,这种生离死别的惨剧,不仅在朱重八的家庭上演,实际上也在大元王朝的许多贫苦农民家中上演着。这个帝国对贫苦百姓的压榨,犹如一个无法填满的深渊。
面对这一切,朱重八的姐姐已经远嫁他乡,哥哥也做了倒插门的女婿,整个朱家只剩下他一个人。曾经温暖的家,现在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住所和无尽的痛苦。朱重八作为一个少年,早早就学会了对这个世界感到疑惑和不解。他没有能力去反抗,只能在寒风中为死去的亲人哭泣。
然而,面对父母的遗体,他依然无能为力。贫困限制了他的一切,他不能为父母购买棺材或丧葬用品,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求地主刘德给一块土地埋葬亲人。然而,刘德毫不关心,冷漠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是另一位姓刘的大户慷慨解囊,给了朱重八一块土地,用来安葬父母。
朱重八的遭遇虽然惨痛,但他最终并未死去,而是活了下来。面对世间的冷酷与不公,他依然保留着一颗充满疑问的心。尽管他年轻、无助,但未来的他会渐渐揭开那些难解的问题,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