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57年2月,唐朝在北方的安史之乱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在遥远的南方,却爆发了另一场改变朝廷格局的大事件。唐肃宗趁机联合江淮一带的地方武装力量,迅速剿灭了自己的异母弟永王李璘。与此同时,李璘身边的亲信势力也受到了严厉打压,不少人被处决或投入监狱,其中包括著名的诗人李白。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唐肃宗为何如此急于铲除李璘呢?
一、唐玄宗被迫退位的内幕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的攻势异常猛烈,很快攻占了潼关,唐玄宗被迫逃往马嵬驿。在此期间,发生了兵变,唐玄宗与太子李亨的关系出现裂痕,两人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到了同年7月,唐玄宗终于抵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在此发布旨意,命令太子李亨负责北方的军务,同时让永王、盛王和丰王分别镇守南方。然而,不久之后,唐玄宗收到了灵武的使者的消息,得知李亨已经在七月登基成为了新的皇帝。此时,唐玄宗并未主动退位,而是被迫剥夺了帝位。尽管他表面上说道:“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但内心深处他显然并不甘心完全退出政坛,随即下发了一道诏书,试图通过指挥“四海军国事”来继续在幕后控制政务。
二、永王李璘的政治风波
虽然唐玄宗已经退位,成为了太上皇,但他依然通过操控朝政和指派官员,维持着对许多地方势力的控制。李璘,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原本是唐玄宗的一块重要棋子。在李亨的管理下,李璘一直得到了宠爱和照顾。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李璘逐渐被卷入了父皇与兄长之间的权力斗争中。756年9月,李璘来到了江陵,并迅速集结起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开始任命官员并部署军务。这一举动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他立刻派人前往江陵,要求李璘归还成都,但却遭到了李璘的拒绝。李璘之所以敢如此嚣张,背后有唐玄宗的暗中支持。而此时,李璘的长史李岘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以生病为由,秘密离开了李璘,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唐肃宗接见了李岘,并召集名将高适,共同商议应对李璘威胁的策略。
三、唐肃宗的铁腕行动
尽管唐玄宗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太上皇,但实际上,唐朝分为两个“朝廷”:一个在灵武,由唐肃宗实际控制,另一个则在成都,由唐玄宗主政。永王李璘是唐玄宗亲自任命的,而李璘此时拒绝接受唐肃宗的命令。到了756年12月,李璘更是擅自带领舟师东下,准备进攻广陵。若他成功占领广陵,将能控制整个长江流域,从而为唐玄宗夺回大权,而这无疑会让唐肃宗的地位岌岌可危。面对这一局面,唐肃宗毫不犹豫,迅速采取了措施,决定加强江淮地区的防守。他任命了淮南节度使负责统领广陵等十二郡,同时另设淮南西道节度使,管理汝南等五郡,并与江东节度使韦陟联合策划如何应对李璘的威胁。尽管李璘出身皇室,但他的才智平庸,最终在战斗中惨败,唐军成功击溃了李璘的力量,并将他杀害。李璘的妻儿被送回成都,唐玄宗对这一切感到非常痛心,他长时间为此伤感,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大唐的控制,败给了自己亲生的儿子李亨。
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唐肃宗的权力完全稳固,而李璘的失败,则是他在权力争斗中的彻底失败。此事不仅震动了朝廷,也为唐朝未来的政局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