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三国》中孙权杀吕蒙的情节时,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源自于《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这一富有争议的情节实际上是由《新三国》的编剧朱苏进所创新添加的。在朱苏进的一次采访中,他坦言对罗贯中的经典作品存在不满,并且自信地表示自己对三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他希望通过对《新三国》的创作来大胆展现他个人对于三国故事的全新想象。
在《新三国》中,吕蒙的形象被刻画成一个不愿意无条件服从孙权指挥的将领。他心里怀有对关羽的仇恨,认为在历史上周瑜实施奇谋以对付诸葛亮的时刻,关羽应该早已被扼杀。朱苏进利用这一情节,旨在呈现吕蒙对于孙权——周瑜的替代者的反叛情绪,以及他由此对周瑜的怀念与不满。吕蒙内心的挣扎与反抗,反映了在权力游戏中的复杂人性。
此外,孙权派吕蒙去追杀关羽的动机,旨在巩固与刘备的联盟关系。在这一设定中,关羽被视为孙刘联盟的重要支柱,若关羽死去,将直接导致孙刘联盟的分崩离析。孙权深知此理,于是在夺取了荆州之后做出了释放关羽的决定,旨在修复与刘备的关系,并同时避免关羽落得被东吴搭档所杀的下场。这一设定展现了孙权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对孙刘联盟的深切关注。
可是,吕蒙得到了这项任务的消息后,选择了提前行动,迅速投入复仇的计划之中。他的这一举动令孙权感到无可控,“叛变”的情绪在潜伏中酝酿,进而为后续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这样的设定不仅展示了吕蒙的决绝与果敢,同时也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
吕蒙最终被任命为大都督这一情节,也揭示了孙权对该职务权力过大、难以控制的不满。在孙权眼中,大都督的权力无疑对其主权构成了挑战,这样的设定让人看到孙权的领导力与敏感性。吕蒙之死,实际上成为了孙权重新掌控权力的契机,让他如释重负。
然而,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背后也潜藏着不少历史上的不准确之处。首先,周瑜在历史上并不是唯一的大都督,而是与程普共同担任水陆都督,形成了一种权力制衡的关系。其次,吕蒙早期并非完全是归因于周瑜的提拔,而是在孙策的时代就已经随着邓当参与战争,孙策对他的才能并不陌生。此外,吕蒙的军事才能也在孙策在世时便已显现,而并不是什么在孙策死后才获得提拔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新三国》中关于孙权杀吕蒙的情节,强调了编剧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及其对历史的自由改编态度。吕蒙在故事中的形象被描绘得更加叛逆,而孙权则成功跃升为真正的主公,摆脱了大都督的阴影。整部剧作通过编剧的人为解读与个人观点的表达,将历史与虚构相融合,为传统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