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吕后时,许多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她冷酷无情的一面。她的“人彘”之事令人毛骨悚然,成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残酷之举。她亲手杀死了韩信,斩杀了彭越,她的心肠几乎坚硬如铁。在刘邦在世期间,她的种种残暴行径早已让他深有体会。那么,既然刘邦早已意识到吕后的危险,为什么在他尚在人世之时不选择将其剿除,以免将来为自己和后宫带来隐患呢?
吕后篡权和将诸吕封爵,使得刘氏的江山一度面临姓吕的窘境。这一切是刘邦去世后局势演变的结果。刘盈继位成为皇帝,而吕雉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后。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权显得脆弱无力,而太后的权势则愈发强盛。这样一来,后宫干政的局面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然而,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刘邦在世时并没有预见到这种局面,况且他周围那些曾经对他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后来也变成了吕雉的心腹,这既是他无法预料的事情,也是当时环境使然。
事实上,除了异姓王之外,刘邦几乎没有动手杀掉过自己的功臣。韩信的死是吕后所为,但刘邦同样下令处决了樊侩,令人费解的是,樊侩可是刘邦的得力干将,曾做出过诸多贡献。刘邦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答案在于樊侩与吕后有着密切关系,是吕后的亲妹夫。早前,刘邦与吕后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樊侩自然对刘邦忠心不二。然而,当两人关系破裂时,樊侩必定会支持吕后。因此,为了剔除吕后的爪牙,刘邦向陈平等人下令,要求将樊侩就地处决。然而,陈平却心机重重,他知道高祖的寿命已不多,害怕刘邦死后,吕后会对自己算账,于是对樊侩抱以不杀的态度,反而慢慢将他送往刘邦处。然而,未等他将樊侩送到,刘邦便已去世。吕后一掌权后,陈平立刻释放了樊侩。
母以子贵,吕后的权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刘盈能够成为皇帝的基础之上。如果刘邦早些时候将刘如意选为太子,而把刘盈只封为一个小王,那么吕后在朝中所拥有的权力将不复存在。虽然吕氏在朝中的地位无法小觑,但不要忘记,只有刘盈成为皇帝,吕氏家族才能够横行无忌。即使刘盈去世后,吕后依然能够把持朝政,也并非单靠吕氏家族的支持,而是因为她已经向民众证明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和才干。恰恰相反,如果吕氏家族真的如同吕后依赖的那样强大的话,她死后就不至于被诛杀。由此可见,吕后的权力虽源于家庭背景,但更多还是依靠她个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