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把刘邦和秦始皇当作同龄人来讨论,但实际上,如果从严格的历史角度来看,刘邦和秦始皇并不能算作同龄人。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历史学界存在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中一个说法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即秦昭王五十一年;这个说法来源于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徐广也引用了这一观点。另一个说法则认为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即秦庄襄王三年,这个观点出现在《汉书》的注释中。
虽然前256年的说法有两条记载,而前247年的说法则只有一条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前256年的说法一定正确。事实上,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有许多内容值得怀疑。以西汉的司马迁为例,他对上古历史的考证远不如皇甫谧在西晋时期那样详细。试想,皇甫谧作为西晋的人,怎么能比司马迁这个汉朝的历史学家还要了解更多的资料呢?难道皇甫谧能穿越到西汉时期,获得更多的信息吗?
青年学者刘三解通过研究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关于秦律的规定,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刘邦生于前247年的说法。秦律《十八种·内史杂》规定,只有年满30岁以上的壮年人才能担任某些职务,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提到刘邦“及壮,试为吏”,这表明刘邦是在接近30岁时才开始担任秦国的吏。由此可见,如果刘邦真的是生于前256年,那么他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成为秦人的时候,虚岁已经33岁,这显然不符合《秦律》的要求。而如果他生于前247年,则他成为“新秦人”时,虚岁只有24岁,符合当时的规定,且大约在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18年)时,才符合资格担任官职。因此,刘邦的出生年份应该是公元前247年,而不是前256年。
那么,刘邦在30岁之前都做了些什么呢?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他年轻时只是一个混混,生活放荡不羁。但实际上,刘邦在年轻时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以信陵君为榜样,立志成为一位名士,既要有游侠的声誉,也希望有机会进入更高的社会层次,甚至有机会出将入相。虽然他的目标并非像信陵君那样名扬天下,但至少他也希望能够像张耳一样,成为一位千里知名的豪杰。
在刘邦的理想追求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楚、魏等地。他多次前往外黄,与张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张耳门下做了数月的客卿。要知道,客卿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名声和财富,刘邦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正是名士的基本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刘邦自然需要一些财力支持,以便走上名士之路。
然而,刘邦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太公眼中,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败家子。根据战国秦汉时期的赋役标准,已经成年的刘邦需要履行徭役,这让他无法自由地在各地游历。幸好,他有一个好朋友萧何的帮助,萧何是沛地人,曾多次在政府工作中为刘邦提供便利,帮助他避开徭役的强制执行,让他可以自由地在魏、楚等地游历,开阔眼界。
然而,随着秦帝国疆域的扩展,以及刘邦家庭的支持逐渐减少,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回到家中,重新开始踏实生活。最终,刘邦利用自己积累的良好名声,成功进入了秦国的体制,开始担任泗水亭长,并且迅速晋升。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迎娶了吕雉,成为了沛县的豪吏阶层的一员。
从一个追求理想的年轻人,到一位能够出将入相的豪杰,刘邦的经历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也为后来的帝王之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