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将军廖运周
国民党军第110师,这支由传奇卧底将军廖运周领导的部队,长期活跃在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中,原本是一支杂牌军。1938年1月,第110师由杨虎城的陕军旧部独立第46旅、豫北师管区部队和东北军的骑兵合并组成。组建后不久,它便被编入由汤恩伯指挥的第13军,成为中央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直到1942年10月,第110师才与第85军第4师进行了调换,正式脱离汤恩伯的部队序列。尽管如此,第85军依然隶属于中央军,其军长吴绍周是何应钦的亲信,代表着中央军的核心势力。1948年,第85军被编入由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隶属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领导。可以说,从成立到脱离,历经十年,第110师一直处于蒋介石中央军精锐的阵营中,始终在其中艰难奋斗。
廖运周的成功起义
根据常理来看,第110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死硬分子、忠诚于蒋介石的部队。但在淮海战役中,廖运周以其非凡的领导力和隐秘的起义计划,成功带领全师数千人集体倒戈,为何这一切能够顺利发生呢?要知道,在其他类似的起义事件中,比如辽沈战役中的曾泽生、第60军的欧阳午、阎锡山困守太原时的戴炳南等,都发生过告密事件,差点导致起义功败垂成。而第110师却能顺利起义,说明其中必有不同之处。
廖运周的隐秘身份
廖运周的成功离不开他长达21年的潜伏生涯。他是黄埔军校第5期的毕业生,曾在北伐战争中有过辉煌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廖运周就受周恩来的安排潜伏进国民党军中,并且一直深藏不露,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在第110师刚成立时,他便作为团长加入,并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基层官兵的极高声望。
特别是在武汉会战期间,廖运周带领部队利用缴获的5000发迫击炮弹,成功夜袭日军第27师团,一举摧毁敌方坦克9辆、战车16辆、卡车40余辆,杀伤敌兵六百余人,极大鼓舞了整个武汉外围的抗战士气。国民政府因此特地颁发嘉奖令,表彰廖运周的英勇表现,并晋升他为第330旅旅长,还授予他“云麾勋章”。这一切都为廖运周之后的起义铺平了道路。
廖运周如何净化部队
作为第110师的师长,廖运周不仅有着深厚的军事才能,还善于运用人心。他通过职权清洗了队伍中一些反动分子,以此保持部队的纯洁性。在1942年升任师长后,廖运周充分利用与国民党高层的关系,主动将部队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如副师长李达等,推荐给胡宗南等人,使这些人逐渐远离了第110师,最终获得了晋升,但也为廖运周清除了潜在的敌人。
而对于思想反动、贪欲明显的师参谋长陈振威,廖运周则巧妙地安排他到河南去带补充团,彻底让他远离了战场。与此同时,廖运周还照顾到一些身体虚弱、不愿上战场的将领,将他们安置在后方训练,确保他们的安全。
廖运周的巧妙策略与决策
1948年,黄维第12兵团刚刚成立时,第110师并不受重视。尤其在与兵团司令黄维的关系上,第110师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然而,廖运周凭借与吴绍周的良好关系,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有利的时机,为部队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1948年9月,黄维第12兵团被命令增援淮海战场,而第110师此时也开始执行一些关键任务。廖运周自告奋勇,提出留下一个相对消极的团作为预备队,顺便保卫军部安全。这一提议得到吴绍周的欣然接受,廖运周因此顺利带领全师进入淮海战场。
战略上的成功突围
1948年11月26日,黄维召开军团指挥会议,讨论如何突围。黄维提出让4个精锐师集中攻击一个方向,试图打开包围圈。然而,这一计划也意味着遭遇严重的损失。廖运周适时提出,由第110师担任突围的先锋,承担最大的风险,其他部队随后跟进,这样就能将伤亡降到最低。黄维及其他将领没有犹豫,纷纷表示同意。这一策略成功地保护了其他部队的安全,并为第110师的起义提供了条件,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和决策,廖运周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部队,还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实现了全师的成功倒戈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