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征服者都以其骄人的成就铭刻在史册上,而成吉思汗无疑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位横扫整个亚洲的可汗,成功地将蒙古帝国的势力扩展至前所未有的规模。然而,成吉思汗的去世却如同他辉煌的崛起一样充满离奇色彩。在1225年,成吉思汗已经64岁高龄,由于西夏的背叛,他决定亲自出征,结果于1227年在甘肃六盘山的清水县去世。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元史》只用简单一句话概括:“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这样的记录显得十分简略,并没有交代其去世的真正原因。这其中的缘由引发了后人对史书编纂过程的怀疑,难道当时修书的明朝人对这一时期缺乏可靠的史料以致无从详述?再者,身为臣子的许多人为何对此保持沉默呢?
后来学者提出了几个关于成吉思汗死因的具体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谜团有了新的解读。有人认为,成吉思汗之死的表述应该感到有些尴尬,从而可能促成史书的含糊其辞。
首先,关于“坠马说”的观点,来自蒙古部落修编的《元朝秘史》。书中提到,成吉思汗在冬季出征西夏时,在阿儿不合地区狩猎时不慎被惊动的野马激怒,从而坠马受伤。这一伤势导致他在营地中休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却急剧恶化。他的夫人和大臣们纷纷前来探视,表示皇帝夜晚发热,建议讨论应对措施。此说法被广泛关注,认为成吉思汗的健康状况因坠马而显著恶化,尽管为了保护他武勇形象,历史记录极为简略。
接下来是“中毒说”,这一观点由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提出。在他访问元朝时,推测成吉思汗是在指挥进攻西夏的战斗中,被一支毒箭所伤,而后病重不愈。为了防止军队士气受到影响,成吉思汗谎称自己是围猎受伤,尽管强作镇定地继续指挥战斗,但最后仍然去世。这一事件引起蒙古军队的愤怒,他们随即对西夏的都城中兴府展开报复,屠城并且摧毁了大量西夏建筑,足以证明蒙古与西夏之间依然有着深厚的仇怨。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遇刺说”。成吉思汗在攻陷西夏时俘获了王妃古尔伯,并对其极为宠爱。但在一个夜晚,古尔伯假意奉承,乘机刺伤了轻信的成吉思汗,使其重伤不治。这一故事被记录在康熙时期的《蒙古源流》中,并且后被编纂入《四库全书》,其官方认可的地位亦增添了这一传闻的可信度。
最后是“电击说”,虽然这一说法略显荒诞,但却流传甚广。据说成吉思汗是死于雷电的袭击,蒙古草原经常出现雷电现象,且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一位南宋史学家彭达雅曾记录,“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在成吉思汗去世的十年后,曾派遣使节到蒙古的约翰·普兰诺分析时也曾提出这一看法,但这一说法可能由于当时的社会风俗被隐瞒了起来。
面对以上众多的观点,你倾向于相信哪一种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