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同样也标志着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的80周年。在这一纪念日里,日本举行了一场纪念活动,专门缅怀那段历史。同时,联合国也参与其中,装作悲悯地为核武器造成的死难者表达哀悼,并高喊和平的口号。然而,中国的记者们却并不买账,接连提出尖锐的质问,针对这场纪念活动的真实意图提出了质疑。
2025年8月6日,广岛迎来了纪念日的到来,核爆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纪念仪式一如既往地举行,首相发表了沉痛的致辞,联合国代表也通过视频表达了哀悼,秘书长更是呼吁全球实现无核世界,强调和平与人道主义的价值,口号响亮且铿锵有力。然而,80年前的那场灾难,瞬间吞噬了成千上万的生命,统计数据显示,广岛核爆后有十四万人死于灾难,三天后长崎也遭遇了类似命运,七万人不幸丧生。对于日本的幸存者来说,至今依然活在核辐射的阴影中,癌症和各种疾病伴随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人类在原子弹面前的脆弱和无力,至今仍深深震撼着世人。
然而,在这一纪念活动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驻联合国的记者徐德志在记者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他问道:“谁炸的日本?”经过短暂的沉默,回答终于揭晓——“是美国”。接着,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炸日本?”这一问题一出,现场顿时陷入了沉默。相比任何语言,这份寂静更具震撼力。它揭开了这场纪念活动的虚伪面纱,原子弹的投放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背景和原因,这个“原因”恰恰才是人们应当铭记的。
这场本应单纯怀念悲剧并呼吁和平的仪式,因这两次质问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日本还是联合国,纪念活动总是聚焦于核爆瞬间、城市变为废墟、平民的惨死,确实,这是一场不容否认的人道灾难。联合国也借此强调广岛和长崎的悲剧,试图以此警示全人类,反对核武器的使用,并致力于防止类似核灾难重演。但是,核爆并非无缘无故发生,核武器的毁灭性作用也无法仅仅单纯作为悲剧来缅怀。问题是,日本的纪念,是否真正触及到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如果日本单纯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那么这就是对历史的曲解。广岛和长崎的悲剧并非无缘无故,正是日本长时间对外侵略的结果。没有那场战争,也就没有这场核灾难的发生。纪念轰炸,却不反思为何会被轰炸,这种做法实在荒唐。
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场纪念活动的意义各异。日本可以纪念,既是为了铭记核武器的恐怖,也是为了警示全人类,推动全球共同努力,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禁止核武器条约》来消除核威胁。确实,幸存者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核爆中幸存的树木也在联合国总部生根发芽,象征着人类在灾难中的顽强生命力。无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似乎成了一种讽刺。如果要纪念,那么这场纪念应当更广泛地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立场。
毕竟,广岛和长崎是至今唯一经历原子弹轰炸的两座城市,这一“殊荣”背后的因果,理应得到全球的关注。如果纪念活动只是不断强调日本的受难,而忽视导致这一切的历史背景,那么这种纪念无非是在展示一种狭隘的悲情,而非真正呼吁和平。
事实上,这场纪念的核心,应该在于反思和总结历史的教训。日本如今似乎在刻意塑造自己为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真正的受害者是谁,答案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一方面,和平主义者呼吁世界放下仇恨,关注未来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要求日本真正反思历史,正视自己的侵略行为。如果日本依旧抱持这种历史态度,那么任何关于和平的呼吁,显得尤为虚伪且空洞。
时至今日,尽管已经过去了80年,但核爆带来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全球。这不仅仅是核武器的威胁问题,更是关于历史记忆和国家间历史认知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将焦点放在那一瞬间的毁灭性警醒,还是回顾历史,追问那一切的根源到底出自谁手?或许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这段历史依然是世界不可避免的伤痛,时至今日,它依然在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