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寺庙及古迹巡礼
宁秀野专栏
5月7号下午驱车前往大同,5月8号打车前往大同古城。大同自古以来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地,从北魏鲜卑的云冈石窟,再到辽金的华严寺及善化寺,无不体现出多文化的交融。当然大同的文化交融远远不止涉及周边的民族,法国方济各会修士鲁布鲁克(Rubruk)曾经在他的《东方游记》中记载:基督教叙利亚正教会的信徒分布在中国(契丹)的15个城市,他们的总主教在“西京”(可能是今天山西省的大同)。在明代的时候基督教作为色目人文化的一部分,惨遭清洗。现今的大同只留有清代传来基督教天主教的痕迹,而难寻叙利亚正教会的遗址了。
大同古城为2008年重新修建,大多遗迹不复存在。其中保留下来的有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及薄伽教藏殿,善化寺部分建筑及九龙壁等。
先去的是华严寺。寺内建筑多为新建,据介绍所说,复建时恢复的是辽金时期华严寺的规模。里面壁画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及老师绘制,有很多人在新的壁画前打卡拍照,及拍古装。
向前便是大雄宝殿,始建于辽,重建于金。建筑风格并非明清样式,相比明清更像宋代建筑。走上楼梯便能看到,“调御丈夫”四个大字赫然挂在门上,此牌匾为明代总兵马林所写,他在明末参加了萨尔浒之战,多次抵御后金的入侵,最终战死沙场。“调御丈夫”本意为佛陀自我调伏的能力,体现其智慧与慈悲,破除烦恼,回归清净,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殿内壁画为清代时所绘制,颜色鲜艳,保存完好。
薄伽教藏殿位于华严寺的西侧,始建于辽代,保存完好,其中有壁画和雕像。变化颜色相比华严寺大雄宝殿的要单调,但雕塑很好的保留了辽代的样貌(没照)。
从华严寺出来,向东走穿过一些仿古建筑,不远便是大同清真大寺,寺庙的修建日期是个谜,有人说是唐代,也有说是明代,不过都有相关的碑文记载去证实自己的观点,历经多个朝代,在清代重建。寺院很多地方写有阿拉伯语牌匾,足以证明大同文化的多元。
向北走一段路,再像东走一点便是大同九龙壁,该壁原属于明代王府,而在明清之交,清军攻克大同时明代王府被焚毁,而九龙壁幸存。
从城市的中轴线向南行走路过两座新修的阁楼,靠近城墙向右转便是善化寺。善化寺大雄宝殿作为辽代建筑的代表,供有5尊佛像,壁画为清代绘制,颜色比华严寺大雄宝殿清代壁画略显灰色一些,可能是时间使得颜料的色彩不如以前鲜艳。
大同古城虽然多数仿古建筑为新建,但依旧有不少古迹留存,不过北魏大同及明之前多文化交流的大同已经难寻踪迹。城内佛教寺院众多,辽金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但辽金壁画却早以不见,取而代之的时较晚期清代的壁画。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