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就算有过人的才华,在项羽阵营中也不一定能获得赏识!
在项羽阵营中不乏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龙且、钟离眜,英布等人。
另外也跟项羽的战术体系有关,当然也可能与当时刘、项双方的处境有关。
项羽一路西行,一连串的胜利,让其军事生涯达到巅峰。
不管是巨鹿之战前,他当机立断,逆袭夺下宋义的兵权,还是掳王离,降章邯,以少胜多取得灭秦之战时的最大胜利。
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诸侯将领对他的畏惧与顺从,转变成迎合,令他的权力欲以及满足感飙升。
这种众星捧月的场面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断即最优解的错误认知 —— 他会认为自己的战术和决策足以碾压对手,对不同意见更是缺乏耐心。
这个时候项羽也只不过24岁,还处于弱冠之年。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与其相符的特点,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项羽虽勇猛过人,但缺乏足够的政治成熟度和容人之量。
别说低级武官的韩信。
就连被称为亚父的范增,他可是项羽阵营中少数具备战略眼光的谋士,曾多次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实施。
另外一个人韩生,更是为此命丧黄泉。
韩生劝项羽建都关中,但是项羽看着被烧毁的秦宫,同时又想要回到故乡,所以没有听从韩生的建议,韩生说了一句讽刺的话,结果被项羽彭杀。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凡此种种,都会让出谋划策者如履薄冰,也令那些不甘于现状的有志之士,断绝了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路径,任何质疑或否定项羽决策的言论,都可能招致致命后果。这成了悬在项羽身边很多人头顶的利剑,陈平也是这个原因离开的项羽。
在这种情况下,在项羽手下“无所知名”的韩信,转投到了刘邦集团。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到了刘邦集团,韩信依旧“未得知名”。职位从执戟郎变成了连敖。
韩信犯了死刑,被夏侯婴救下来之后,推荐给刘邦。刘邦虽然提高了韩信的待遇,但是也没有认为韩信有什么奇才。
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这就像献玉的卞和。
卞和在荆山偶得一块玉璞,他坚定的认定其中藏着绝世美玉。他将玉璞献给楚厉王,却被宫中玉匠草草鉴定为普通顽石。卞和的左脚在第一次献玉中被砍掉。
楚武王继位后,卞和拖着残躯再次献玉。依旧没有人识得石中之玉。他的右脚在第二次献玉中被砍掉。
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被弃的玉璞,在荆山下恸哭不止。文王听闻后心生疑虑,派人剖开玉璞。稀世的宝玉终于现世,这便是后世闻名的 “和氏璧”。
与和氏有相同经历的韩信,同样经历了三次怀才不遇,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长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至于为啥萧何力推刘邦就敢拜韩信为大将军呢?
第一个原因是前有夏侯婴的铺垫,后有萧何的力荐。
第二个原因刘邦需要释放一种信号,他准备东出汉中,以此稳定军心,这里含有政治姿态的现实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他太需要萧何了,他得留下萧何。至于韩信是否有能力,可以慢慢观察,慢慢授权,不行就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