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我是一个铁杆的武侠迷。在很多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江湖上的大侠入宫挟持天子、刺杀天子的情况。比如金庸的《书剑恩仇记》、《鹿鼎记》都有这类细节。本来以为,指望江湖大侠刺杀朝廷高层属于小说家言。但是,读了晚清史以后我赫然发现,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存在打算请江湖人士刺杀慈禧太后的情况。
那就是康有为打算请江湖人士毕永年刺杀慈禧太后。那么,这一事件的经过如何?
1、内心戏多的康有为
用现在的话说,康有为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
在历史上,光绪帝有且只有一次召见过康有为,之后就没有召见。并且光绪帝只是安排康有为担任了一个六品的虚职。相比之下,光绪帝对谭嗣同倒是很器重。
这一客观现象完全颠覆了康有为之前的想象:本来康有为觉得自己面见光绪帝以后,光绪帝会如同商汤重视伊尹那样,重用自己。但没想到,自己居然只是六品小官,而且还得不到皇帝器重。
当然,真相很简单:那就是光绪帝见了康有为以后,听了康有为说出的对变法的方案以后(比如杀光不支持变法的大官,把朝廷大臣都换上强学会的人),光绪帝对康有为大失所望。光绪帝觉得这康有为就是个江湖骗子,不具备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好比现在很多互联网上高谈阔论的全球形势的网民,你真让他们去企业当个车间主任或者车间班组长,他们都未必能胜任。
康有为如果放在现在,差不多能当个时事类网红。现实中确实有这类网红高谈阔论久了,真的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于是跑出去创业投资的。然后一系列操作下来,发现自己赔了个底掉不说还负债,甚至还有的被股权陷阱给套牢了。整的自己多年时间都得靠重新当网红还债。
当然老康没这个自知之明。老康对光绪帝不重用自己是这么理解的:那就是皇帝打算封自己当“军机大臣”,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拦着的缘故。
所以康有为觉得,自己得“勤王”。
2、康有为请毕永年刺杀慈禧太后
当时康有为身边有个江湖人士,叫毕永年,这个毕永年和谭嗣同关系不错。
康有为当时找来毕永年,表示自己要干一番大业。毕永年事业心强大,所以才参与变法。而康有为对毕永年表示:现在变法卡住了,需要有个解决办法。
“愿闻其详”。
康有为之后表示,毕永年手下有些江湖人士,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力量。所以建议毕永年到袁SK那里,到时候让老袁带兵包围慈禧太后所在的颐和园。之后毕永年带着江湖人士杀死慈禧太后。
毕永年一听这话,顿时浑身抖了起来:杀太后?
毕永年感觉自己快要大祸临头了:和老康混,想不死都难。不过毕永年还是想听听康有为的具体章程,于是问:那老袁如果不配合,不带兵包围颐和园咋办?
刚才我说过,康有为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他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办事章程。所以老康支支吾吾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旁的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开始挖苦毕永年,说毕永年是银样镴枪头,连杀个太后都不敢,没出息。
到这时候,毕永年也听出来了:这康家兄弟还真是非蠢既坏。
说蠢是因为,老康兄弟指望自己带着百八十个江湖人士杀太后,而且还指望一个态度不明的老袁帮衬,这不扯淡么?
说坏是因为毕永年觉得康家兄弟摆明是打算让自己当炮灰。
之后毕永年担心自己会被康家兄弟牵连,于是躲了起来。慈禧太后捕杀维新派的时候,毕永年也随之逃到了日本。
3、结语
指望江湖人士去刺杀慈禧太后,并认为只要杀了慈禧太后,变法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从这不难看出,为什么康梁变法最终成为了一场闹剧。
康有为的可笑之处,甚至就连江湖人士的毕永年都觉得不靠谱。所以康有为这样的人介入变法,最大的功能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