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刘表作为荆州的雄主,曾一度坐拥辽阔的疆域,掌握着十余万的铁骑,实力远超当时的曹操等对手。然而,在曹操一心逐鹿中原,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过程中,刘表却选择了采取消极的“坐观成败”的战略。这一错误的决定让他错失了数次北伐的良机,也给了曹操崛起的绝佳机会。
很快,刘表为自己的不作为付出了代价。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便开始将兵锋南指,迅速逼近荆州。此时,刘表的实力已经无法与曹操抗衡。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病榻上的刘表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久后去世。随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任了荆州牧的位置。
然而,刘琮并未稳固局面,反而在蒯越、韩嵩和傅巽等人的游说下,做出了放弃抵抗的决定,最终选择举州投降曹操。刘表辛辛苦苦经营了十八年的荆州,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中。
起初,刘琮并未急于将投降的消息告知正在樊城驻扎的刘备。直到曹操的主力军已经逼近宛城,刘备才得知荆州已经投降曹操。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刘备仓促之间决定带兵向江陵方向撤退。当刘备经过襄阳城时,诸葛亮建议他攻下襄阳,以稳固局面。然而,刘备却以“吾不忍也”为由拒绝了进攻襄阳的提议。
这时,有人不禁要问,既然刘备是“衣带诏”的持有者,奉汉献帝之命要除曹操,按理说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完全可以借此正当理由攻打襄阳。那么,刘备为何仍拒绝了这个机会?他真的是因为与刘表同宗,不忍夺取其地吗?
从表面上看,刘备确实以“吾不忍”为由,拒绝攻打襄阳,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刘表是汉室宗亲,但刘琮已经在不顾汉献帝命令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拒绝攻打襄阳,显得有些难以让人信服。实际上,刘备放弃进攻襄阳,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
首先,襄阳是荆州的军事重镇,荆州的主力军基本驻守在这里。如果刘备贸然攻打襄阳,难以保证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胜利。而且,曹操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宛城,如果不能迅速攻下襄阳,刘备可能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届时,撤退的通道也将被切断,局势将变得十分危险。
其次,即使刘备能够顺利攻下襄阳,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因为,荆州的实际兵权掌握在蔡瑁等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大多是坚定的拥曹派,根本不会轻易将兵权交给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若攻下襄阳,无法有效巩固防线,很可能会被曹操反扑,陷入围困之中。
所以,刘备放弃攻打襄阳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在于不忍夺取刘表的地盘,而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深思熟虑。他清楚地知道,此时如果贸然进攻,势必将陷入曹军与荆州军的夹击,而这对于他的部队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至于诸葛亮为何强烈建议攻打襄阳,实际上,这恰恰是他高超政治手腕的体现。诸葛亮深知刘备不可能攻下襄阳,但他故意提出这一建议,给刘备一个表现自己忠诚和高风亮节的机会。刘备非常聪明,迅速领会了诸葛亮的用意,于是他在众人面前表态:“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这一番话不仅赢得了在场众人的支持,还迅速为刘备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许多荆州百姓纷纷跟随刘备,就连刘琮的手下也纷纷弃官投奔刘备。一路上,刘备的队伍不断壮大,直到当阳时,队伍已达到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浩浩荡荡,直奔江陵而去。
综上所述,刘备拒绝进攻襄阳,绝非单纯出于同宗之情,而是出于对形势的理性判断。在曹操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宛城、刘琮投降曹操的情况下,刘备如果继续攻打襄阳,可能不仅无法阻止曹操的进攻,还可能失去最佳的撤退机会。因此,刘备做出这一决策,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并为未来争取更有利的发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