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那边有句话特有意思,说 “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你知道为啥这么说不?其实就是荷兰这地方太低了,老被风暴和海潮欺负,打 13 世纪开始,荷兰人就跟大海较上劲了,一门心思围海造田。这一干就是 500 年,你敢信?最后居然从海里硬生生 “抢” 出了差不多五分之一的国土,搁以前看,这事儿真能算人跟自然叫板的大壮举了。
那时候的荷兰人,对付水患那叫一个执着,围啊、堵啊、排水啊、填土啊,啥招儿都用上了。我记得有次查资料看到 1916 年的事儿,那年有场特大的海洋风暴,直接把荷兰西北部须德海的堤坝给冲垮了,50 多个人没了,好多农田也被淹得不成样。这事儿可把荷兰政府急坏了,立马就启动了须德海拦海造地的项目。到 1932 年,长 32 公里的阿夫鲁戴克大坝总算建好了,一下子就把须德海和北海隔开了。后来把须德海的海水排干,变成了淡水湖,叫艾瑟尔湖,不光有了淡水资源,海岸线还短了 300 公里,海水再想往里冲就没那么容易了。之后几十年,荷兰人也没歇着,接着围海造田,好几千平方公里的海域,慢慢就变成能种庄稼的好地了。
还有 1953 年冬天那回,也是一场大风暴,把荷兰西南部的堤坝给冲垮了,1800 多人没了性命,好几万人没地方住。这之后,他们就搞了个特别大的三角洲工程,就在三条河交汇入海的地方。从 1956 年开始建,一直到 1986 年才用上,修了不少防风暴潮的坝和水闸之类的。这么一弄,原来 700 公里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变成了 80 公里的直线,洪水没那么吓人了,连交通都变方便了些。
不过啊,日子久了,麻烦就慢慢冒出来了。围海造田是造了不少地,但湿地也没了,海水也被污染了,好多生物也越来越少。你琢磨琢磨,生态平衡都被打乱了,能不出事儿吗?后来荷兰农业部在 1990 年弄了个《自然政策计划》,说要花 30 年时间,把沿海的滩涂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计划还有个名儿,叫 “退耕还海计划”,其实就是想保护那些动植物,给鹳啊、鹅啊、鹤啊这些鸟找个能住的地方,让自然界的生物能多起来。
就说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吧,他们打算把部分堤坝推倒,把 300 公顷以前围海造田弄出来的 “开拓地” 再让海水淹了,变回湿地。为啥呢?因为水道要疏浚,得把水岸弄宽点,可这样就会占了湿地的地方。你知道不,湿地可是候鸟迁徙的时候歇脚、中转的地方,要是没了,这些鸟可就麻烦了。环保组织肯定不乐意啊,最后荷兰政府没办法,就让几十户农民搬了家,把他们住了 100 多年的地让出来,给候鸟腾地方。这事儿想想也挺不容易的,住了那么久的家,说让出来就只能让出来。
还有 1993 年和 1995 年那两年,荷兰境内的河流水位涨得特别高,发了洪水,损失老鼻子了。这时候荷兰人才明白,以前那种治水的法子,其实有不少毛病。于是就有了 “还地于河” 计划,想通过保障防洪安全、多弄点空间、保护生态这些办法,让河流流域的环境能好点。比如奈梅亨市搞的退堤工程,把瓦尔河的堤坝往内陆挪了挪,还修了新的辅助河道。这么一改,洪水的风险小了,还顺便给市民弄了个能休闲的地方,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想想荷兰人这几百年,先是花 500 年围海造田,现在又开始 “还地于海”,这想法真是变了不少。以前总觉得人能战胜自然,现在才明白,其实得跟自然好好相处。这种转变,对咱们来说也挺有启发的,咱们在搞发展的时候,真得多想想生态环境,别等出了问题再后悔,那时候可就晚了。
你们对荷兰这事儿怎么看啊?是觉得挺新鲜,还是能理解他们这么做?评论区里说说你们的想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