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这位明朝开国的军师,是历史上备受瞩目的智者。在朱元璋众多谋士之中,刘伯温的位置极为显赫。人们评价他时常提到他广博的学识,“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然而,当刘伯温走下前往朱元璋的征途时,已是公元1360年的至正二十年。他那时在老家已闲居了两年,蓄积着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与隐忍。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相识源自朱升的极力推荐。朱升告诉朱元璋,金华地区有四位杰出的人才,如果能将他们聚集于己身,将会使他如虎添翼。这四位杰出人物分别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而刘伯温被列为首位。在那个年代,朱元璋已在元末众多起义军力量中崭露头角,而要想进一步壮大其势力,理应拥有优秀的谋士以协助制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元璋终于将这“四杰”召至南京,这也是他与刘伯温第一次见面的机会。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极为尊重,对于这四位口才流利而智谋非凡的士人,他满怀诚意地向他们询问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这次初次见面的交谈,使得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反之,刘伯温也意识到朱元璋绝非庸才。
关于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的惊异,流传着一种说法。他在心中默默做出判断,认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而朱元璋的相貌方面,众说纷纭,有人形容他的话语就像是一把鞋拔子般尖锐,双眼则显得格外深邃,脸形修长且嘴巴宽阔,脸上更布满了满布麻子的痕迹,给人一种杀气逼人的感觉。
刘伯温的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其深刻性。到了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随朱元璋辅佐了整整11年后,刘伯温选择隐退归田。在他离开京城的最后一个春节,他作了一首诗,诗中提到,“君王注意防骄佚,万岁千秋乐未央。”这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警醒。
然而,回到家乡的刘伯温在生活中依然小心翼翼,尽管如此,命运的无情却依然降临在他的头上,无法逃避。他的命运由此变得凄凉,“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晚年的刘伯温不得不面临内心猜忌极重的朱元璋,与此同时,他还要小心提防那位饱含阴险之心的宰相胡惟庸,俨然活在一种无尽的恐惧之中。
刘伯温去世之后,朱元璋的手段并没有就此止步,一批开国功臣接连遭遇屠杀。以“胡惟庸案”为例,可以窥见朱元璋的残忍无情。在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的被处死,相关案件却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
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朱元璋以胡惟庸党案为由,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行动。例如,有一位名叫李善长的官员因被家奴告发与胡惟庸有联系而被赐死,甚至他的家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历史记载显示,因胡惟庸党案而遭到株连的人数竟然超过了三万人,朱元璋在南京城的所作所为可谓令人心寒,鲜血流淌成河。刘伯温当年所做的那番预测,最终不幸地演绎成了残酷的现实。此事不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凶狠,也让人反思权力的极端与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