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九军、六军和三军,关羽水淹七军到底是哪“七军”?
创始人
2025-09-28 15:03:17
0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华夏大地骤雨连天。汉水暴涨,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石,如愤怒的黄龙般扑向樊城以北低洼之地。驻防此地的魏国精锐之师——于禁所率七军,顷刻间营垒崩塌,人马陷于汪洋。困于孤丘之上的魏军将领于禁,面对乘大船而来的关羽,最终屈膝而降;而猛将庞德力战不屈,血染江水。

这一场“水淹七军”,成就了关羽军事生涯最辉煌的顶点,令曹魏“华夏震惧”。然而,当我们追索史书中的记载,一个问题油然而生:这被大水吞没的“七军”,究竟指代何物?是七支庞大的军团?抑或是七万雄兵?要解开这千年之谜,还需从古代军队编制的密码——“三军”、“六军”、“九军”说起。

国之重器:三军、六军与九军的制度渊源

三军:国之常备与战争核心

“三军”之说,源远流长,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编制的基石。《周礼·夏官·司马》明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天子权威的象征是“六军”,而强大的诸侯国被允许拥有“三军”。如春秋霸主晋国,便常设上、中、下三军,每军兵力大体接近“万二千五百人”之制(实际兵力因国因时而异),各设将佐统帅。晋楚城濮之战,晋即以此三军布阵迎敌。后世“三军”更超越具体编制,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总称,如《论语》所言“三军可夺帅也”,以及今日“三军将士”的称谓,皆源于此深厚传统。

六军:王权象征与精锐之名

“六军”在周代是天子专属的至高军事建制,直接体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权。《周礼》将其置于“王”的等级。后世虽无真正恢复周制六军者,但“六军”之名作为中央禁卫精锐或国家最高军事力量的代称被沿用。如唐代前期府兵制鼎盛时,中央核心武力被称为“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由皇帝直接掌控。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之句,即指代护卫唐玄宗的中央禁卫部队。此时的“六军”,更多是精锐近卫部队的荣誉性称号。

九军:复杂布阵的统称

相比于“三军”、“六军”有较明确的制度背景,“九军”在历史记载中出现频率较低,含义也更复杂多变。一种主要观点认为“九军”并非固定编制,而是古代大型会战时复杂阵法的代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操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其中虽未直接提九军,但体现了对古军法的重视。《尉缭子·制谈》等兵书常探讨“陈(阵)之密迩”、“分人之兵”的战术,“九军”可能指将大军分为九个作战单元(如前、后、左、右、中及四隅等)进行部署的阵型,用以迷惑敌人或灵活调度。它强调的是战场上的空间划分与协同,而非日常编制的单位。

水淹七军:数字背后的真相

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战场。史书对这场战役的核心记载如下: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太祖召见…拜禁虎威将军…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太祖建安二十一年…迁左将军…督七军往救樊城…汉水暴溢,平地水数丈,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水盛船急…为羽所得,立而不跪…遂为羽所杀。”

关键信息提炼:

统帅与任务: 于禁以左将军身份,“督七军” 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樊城守将曹仁。

灾难降临: 遭遇罕见秋汛,汉水暴涨,于禁所督管的“七军”营地被淹。

结局: 于禁本人及大部分将领士兵被迫投降关羽;庞德所部力战不降,庞德被俘后被杀。

“七军”非七万大军

民间传说或演义常将“七军”误解为七万大军,此说与史实和当时魏国兵力部署严重不符。

编制逻辑不通: 若一军为万余人(如前文所述周制),七军则近十万之众。曹魏在荆州方向投入如此庞大的兵力集群,在当时后勤与指挥条件下极不现实,亦与魏国同时在汉中、合肥等地重兵布防的总体态势矛盾。

史料无载: 陈寿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曹操赤壁之战“率八十万众”南下(虽有夸大)、刘备夷陵之战兵力约“四万余人”等大规模兵力数字。若于禁真有七万大军被歼,此等重大损失必会大书特书。然遍查《武帝纪》、《于禁传》等,均未提及七万之数。

庞德部属规模佐证: 《庞德传》载其率部与关羽作战时,“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可见庞德所领是一支能独立作战、令关羽军忌惮的部队。若“七军”总数达七万,庞德作为七军之一的主将,所部应至少有数千人规模(符合一“军”的常理),而非仅仅数百人的小分队。但其部在洪水与关羽军围攻下迅速崩溃,庞德本人被俘杀,若其真有数千人,在占据高地的情况下不至于如此快被消灭,这从侧面说明“七军”中每一“军”的规模不会太大。

曹魏总兵力参考: 魏国总兵力在三国鼎立时期,学者估算大致在四十万左右。于禁所部作为救援樊城的机动兵团,不太可能抽调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兵力(七万),尤其是在汉中争夺刚结束不久(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才从汉中撤军)。

“七军”实为七支独立部队

结合古代“军”作为独立作战单位的普遍含义(如前文所述晋国三军、天子六军),以及于禁“督七军”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于禁统率的是七支相对独立的部队(或战术兵团)。 这七支部队共同组成了救援樊城的兵团。

于禁本部: 作为主帅,于禁亲自率领一支主力军。

庞德军: 史料明确记载庞德是七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其部应是七军之一。《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庞德所部独立作战能力突出。

其他五军: 史料未详载具体番号或将领。可能包括:

直属精锐步兵或骑兵部队。

部分原属曹仁指挥,或因洪水阻隔临时划归于禁的樊城外围守军(如部分屯驻城外的营寨)。

曹操从附近调集的增援部队。如《资治通鉴》载:“(操)遣于禁助曹仁。” 这些增援可能来自不同驻地,以“军”为单位开赴前线,归于禁统一节制。

每“军”规模: 结合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军”的编制通常小于周制(约数千人),以及于禁兵团的总任务(解围而非战略决战)、庞德所部表现出的规模(足以独立作战并令敌忌惮,但非巨型兵团),这七支“军”的兵力,每支大约在数千人(例如2000-5000人)。因此,于禁所督“七军”总兵力估算应在一万数千至三万余人之间,此规模更符合历史情境与军事逻辑。

结语:数字背后的历史回响

当洪流淹没樊城以北的平原,“七军”的建制在滔天浊浪中支离破碎。关羽所击溃的,并非虚幻的七万大军,而是七支承载着魏国精锐之名的独立战团。于禁本部的挣扎、庞德所部的壮烈,皆在这“七军”编制中寻得依托。

从周天子的“六军”威仪,到诸侯争霸的“三军”纵横,再到水畔烟消云散的“七军”残阵,数字背后是华夏军事制度千年演进的密码。每一次编制调整,皆关乎国运兴衰;每一支军队的存亡,都牵动历史天平的摇摆。

水淹七军,淹没了七支劲旅的旌旗,也冲刷出军事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注脚。当数字剥离了夸张的想象,真实的力量与脆弱,才在史册间显露出清晰的脉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刘表掌握着荆州这片富饶的土地,但最终却死于非命,家族的势力也随之崩溃。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刘表的实力...
原创 大... 前些年有一部非常火的古装电视剧《美人心计》,这部剧讲述了汉朝第三任皇后窦漪房的传奇人生。然而,剧集大...
北京文旅再添新打卡地 11家工... 三元首都牛奶科普馆 知蜂堂蜂博园 中车北京智汇港产业园 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 砖窑里公共文化艺术综...
上海林旌雕塑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林旌雕塑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石林,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经营...
原创 他... 这位干部曾担任过大将,位高权重,担任国家高级职务,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自豪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始终坚...
解放军多向突进!64舰机冲锋,... 局势有变,解放军多向突进! 一路直飞台海,48小时64舰机将台岛包围的水泄不通,台当局大呼“不妙”;...
“窗帘藏酒”真相再调查 原是服... 最近,江苏溧阳一场婚宴因“剩余茅台数量与酒店不符”引发纠纷,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7日上午,...
雷军震怒,小米公关1号位岗位不... 来源:一视财经 撰文丨一视财经 东阳 编辑 | 高山 近日,多家媒体披露,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
外交部回应日方官员访华:严肃要... 2025年1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应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库鲁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
原创 原... 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争议最多的皇帝之一,关于他是否篡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百年。许多人一直在争论,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