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重要事务。近年来,部分人开始推崇西方的“自然治水”理念,认为防洪应首先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主张减少堤坝的修建,甚至在河道决口时不应封堵,而是让其自流,通过“自然分洪区”引导洪水。但实际上,这种“自然治水”的理念并不新鲜,早在中国汉代便有类似的做法。
在西汉时期,黄河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决口,其中有两次决口后竟然长时间没有封堵,任其泛滥。这些“放任自流”的决策,出于一种“顺应天意”的思想。第一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第二次则发生在王莽执政时期。
田蚡以“不符合天意”为由拒绝堵口
公元前168年,黄河酸枣决口,汉文帝命令东郡的大批士兵抢修,并成功堵住了黄河的决口。然而,到了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再次决口。这一次,汉武帝本计划通过调动汲黯和郑当时等人力封堵决口,但决口很快又被冲破。这时,丞相田蚡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建议——不封堵决口!
田蚡的理由是:“长江、黄河的决口,都是天意,不应该用人的力量强行封堵。”他甚至说,强行封堵决口,未必符合天意。与此同时,许多迷信的望气占卜官员也支持这种观点,汉武帝竟然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黄河南部的这个决口竟然二十多年没有被修复。
然而,这种“不封堵”的做法显然并未让洪水自然消失。二十多年来,黄河泛滥严重,给汉朝的16个郡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财产损失惨重,朝廷的税收也大幅度减少。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记载,田蚡的“顺天意”之举其实充满了私心,因为他的封地就在黄河北边,而黄河泛滥后,北边没有遭受水灾,反而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全。
田蚡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导致他祸害黄河南岸的人民多年。直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终于决定堵住瓠子决口,虽然在干旱的年份动员了大量人力,亲自主持治理工作,但二十多年的损失难以弥补,水灾的后果依旧深远。
王莽时期的“自然治水”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百二十年后,黄河的“决口不堵”事件再次发生了。这次是在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附近决口,河水不断泛滥到东部的多个郡。王莽虽然担心自己的祖坟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因为水流朝东冲去,反而避开了王家祖坟,王莽因此决定不采取封堵措施,任由黄河洪水继续泛滥,最终造成黄河再次大规模改道。
王莽的做法,同样让黄河下游的百姓遭受了多年的水患,尤其是兖州、豫州等地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他拒绝修复黄河决口,实际上也是基于他对“自然治水”思想的信奉。尽管当时的水利专家已经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方案,但由于王莽推崇儒学和“天意”之说,最终导致了黄河持续的灾难。
“自然治水”与儒学思想的纠结
黄河决口频繁发生,朝廷虽然不断投入人力修复堤坝,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官员开始宣扬“洪水是天意”的观点,认为修政应以顺应天命为主,而非通过具体的治水措施。这一思想的根源,部分来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的“天人感应”论,强调天灾是对国家政权的警示,应该通过调整国政来“感动上天”,而非通过治水和救灾来解决问题。
王莽作为极端的儒学信奉者,采纳了这种“天意治水”的观点,而实际操作中,他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黄河,导致了灾难的进一步扩大。直到东汉明帝时期,水利专家王景才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终于解决了黄河的水患问题。
“人定胜天”和“敬畏自然”的辩证思考
显然,“自然治水”并不是一种完全成功的理念。尽管汉武帝曾通过堵塞瓠子决口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后的黄河变化并没有真正归功于“天意”,而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古老遗产和一定的运气。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每次的治理工作都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因此,盲目推崇“自然治水”并非明智之选。
“人定胜天”和“敬畏自然”是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并有效利用人的力量,才能够真正战胜自然灾害。大禹和王景的治水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田蚡和王莽的做法则警示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盲目顺应“天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剧灾难的严重性。
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务实的态度面对洪水治理,不应轻信所谓的“自然治水”理论,而是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人民的安全与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