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初对汉室还有着些许的情感寄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个皇朝逐渐感到失望。尤其是在经历了权力的争夺与洗礼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势力都是经过艰苦努力所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没有享受皇室的恩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汉献帝产生了恩情(尽管这其中的动机是出于利用)。因此,他的态度和想法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他获得魏公的称号到后来晋升为魏王,这个过程似乎只是距离真正的称帝一步之遥。然而,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而是把这个重任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关于曹操为什么没有选择废除汉献帝而自己称帝的问题,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首先,孙权曾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归顺,并在信中称曹操为天命所归,建议他应当登基称帝。可曹操对此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反而将信件拿给别人观看,并冷嘲热讽地说:“孙权这小子想让我被火烤啊。”笔者认为,曹操当时是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由于过早称帝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动荡,这样的局面显然超出了他的掌握范围。对他而言,皇帝这一虚名并不足以让他失去理智。
其次,《魏氏春秋》中的记载也给出了另一种看法。当夏侯惇向曹操提议:“汉室已经走向灭亡,殿下经过三十年的征战,功劳赫赫,天下百姓都已心服口服,现在应当称帝。”然而曹操却选择了拒绝,随即他又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的潜台词在于他不想直接篡位,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曹丕能替他实现这一目标。最终,曹操也确实被追尊为魏武帝,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他的愿望。
还有一种观点,这种说法出现在《曹瞒传》和《世语》的记载中。桓阶曾劝曹操称帝,但夏侯惇站出来表示反对。值得注意的是,夏侯惇反对并不是出于对汉室的忠诚,而是源于对敌对势力的担忧。他指出,现在的首要任务应是先消灭刘备,等到刘备被平定后,孙权自然会甘心臣服。那时,曹操就能安稳地掌控天下。不久之后,曹操对这个建议表示认可,决定暂时缓一缓称帝的计划。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因病去世。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六岁,年事已高。夏侯惇对曹操未能称帝感到愧疚,深感自己对曹操未能坐上龙椅负有责任,最终也因病去世。
对于上述情况,晋代历史学家孙盛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可靠。他指出,夏侯惇和曹操是亲密的盟友,曾经义无反顾地抛弃汉室而投身于魏国,因而不可能在关键时刻阻止曹操称帝。孙盛强调,如果曹操真要称帝,夏侯惇一定会全力支持他,而不会反对。然而,夏侯惇的反对原因在于他希望曹操能够稳固自己的权位,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