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多尔衮是清朝初期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清朝的历史上,他的地位一度堪比天子,且其身世背景也为他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努尔哈赤去世后,按照满洲的传统,阿巴亥被迫为其殉葬,这一命运的安排让当时年幼的多尔衮三兄弟早早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在皇太极继位后,虽然初时存在竞争关系,但他并没有对多尔衮兄弟造成直接威胁,相反,反而对他们有所提携与重用。然而,尽管如此,多尔衮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真正掌握大权,直到皇太极去世。
皇太极驾崩后,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继位,而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作为睿亲王被推举为辅政大臣,也就是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人圆滑,深知多尔衮的独断专行,因此不久后,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实权,仅保留了一个名义上的职位。他不仅自己退居幕后,还告诉朝中的其他大臣们,如果有任何事务需要处理,直接向多尔衮汇报。这样一来,顺治帝几乎被架空,政权的控制完全交由多尔衮一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多尔衮手中,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力,多尔衮被晋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称谓赋予了他几乎等同于太上皇的权威,能够让皇帝喊父亲的人,只有太上皇能与之比肩。此时的多尔衮,已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站得越高,摔得越重”。多尔衮的权力巅峰并未持续太久。顺治七年12月,在一次外出狩猎时,多尔衮意外身亡,享年仅39岁。刚开始,为了平息朝中党羽的疑虑,顺治帝亲自带领文武大臣们迎接多尔衮的遗体,甚至将他追封为皇帝,追尊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这种极高的荣誉象征着他一生的卓越成就。然而,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也并未完全放松警惕,在多尔衮去世后,他们迅速采取了措施,开始铲除与多尔衮关系密切的党羽,清除掉多尔衮当年的种种专权行为。 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朝中数位大臣纷纷弹劾多尔衮的专权行为,揭露出他在位期间的种种僭越之举。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借此机会表态,顺治帝也随之加强了对多尔衮势力的清除。接下来,传言称朝中还有一位大员与多尔衮的核心党羽关系密切,因此有大臣提议将此人铲除。这位大员,正是清朝初期极具影响力的谋臣——范文程。范文程凭借其卓越的谋略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与多尔衮的关系并不直接,但他与多尔衮的某些党羽有一定交情,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范文程以其出众的军事与政治才能成为皇太极的重要谋士。皇太极在制定战术时,常常首先征询范文程的意见。例如,在决定南下进攻时,皇太极原计划先攻大同,而范文程则提出应优先拿下山海关,认为后者更加有利于突破北京防线。范文程的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清军也因此成功地制定了更为高效的进攻路线,顺利完成了入关的任务。范文程的军事眼光和政治谋略无疑为清朝的扩张和政权稳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category:history,content: 然而,由于范文程与多尔衮的党羽有所交往,加之当时朝中气氛紧张,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并未对他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最终,他们只是罢免了范文程的官职,未加重罚。稍后,范文程的官职被恢复,这一变动也反映了他在清朝初期重要的政治地位。直至康熙五年,范文程在七十岁时去世,康熙帝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并命礼部侍郎黄机前往祭奠。康熙帝更是赐予范文程在红螺山安葬,并立碑纪念他对清朝的卓越贡献,范文程的功绩得到了正式的认可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