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宋时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战略,禁军规模迅速膨胀,最终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百万之众。在这庞大的禁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其规模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且成员全由契丹人组成。这支特种部队的存在时间长达百余年,令人惊讶的是,在北宋前期,契丹是北宋的主要敌对势力。那么,这支契丹部队是如何建立而来的?它们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一、始于五代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军队中。年轻的大将王重裔,在年满弱冠时就已经在李存勖的统帅下任职,当时他负责的工作是“事庄宗为厅直,管契丹直”。“厅直”可以理解为贴身的侍卫,藩镇将领通常设有三五十名这样的随军侍卫,他们熟悉骑射,可以在战斗中与将领并肩作战。即便王重裔年纪尚轻,他已经具备掌管一支契丹小部队的能力,这表现出契丹人在当时军队结构中的重要性。
不仅皇帝身边有这样的一支契丹部队,地方藩镇的将领们同样也设立了类似的部队。例如,在925年,后唐的大将赵德钧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他在幽州驻守长达十二年。在这段时间内,赵德钧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契丹骑兵部队,被称作“银鞍契丹直”。尽管“银鞍契丹直”的人数仅为三千,但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勇猛,多次取得胜利,屡次为赵德钧建立赫赫战功。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个部队的下场,他们最终遭到了毁灭性的屠杀。
二、军队的组建
关于这些“契丹直”的组成人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契丹降兵是这支队伍的主要来源,以“银鞍契丹直”为例,许多契丹降兵都是在与北方的各族交战中投降的。史书记载提到,契丹“相次投来者,散配诸军,选其尤壮劲者立为契丹直”。因此,实质上是通过长期与契丹的交锋,使大量契丹战士投降并被编入自己的部队。其次,中原王朝与契丹作战中,部分契丹俘虏也被编入契丹直,成为其战斗力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代时期,契丹直一度被废除,直到宋太祖时期才能恢复。在北宋建立后,随着不断有契丹人归降,到了969年,更是有大量的契丹人归附,史书记载提到“契丹舍利、于鲁等十六族归附”。宋太祖赵匡胤经过深思熟虑,于次年颁布命令,重新设置契丹直以安置这些归降的契丹人。然而,随着宋太宗继位,契丹直又一度被取消,直至979年,赵光义才将其恢复,用以安置新近归降的契丹降兵。
三、存在百年
关于北宋时期契丹直的规模,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其指挥层级分为三个统帅。北宋的禁军体系分为都、指挥、军、厢四个层级,通常每个指挥辖下大约有五百名士兵。因此,契丹直的总人数大约在一千五百人左右。这三个指挥的契丹直并非统一驻扎,而是分别驻守于咸平县、许州和寿州。这一安排显示了即使契丹直被纳入禁军体系,皇帝对于其信任程度依然有限。
进入宋神宗时期,他对禁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契丹直拔入神骑而契丹直废罢”,这一改革意味着延续了百余年的契丹直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宋神宗希望通过整编军队来强化国力与军备;其次,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与辽国之间实现了相对长久的和平,再加上契丹人前来归附的数量显著减少,原本的契丹士兵也逐渐汉化,最终使得契丹直失去了它的成立意义,变得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