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突然去世,年仅24岁的宋皇后和25岁的太祖次子赵德昭、17岁的赵德芳成为了宫中最年轻的权力人物。然而,接替帝位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这个决定至今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令人不禁深思,赵光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嫂子和侄子的?
赵光义登基之后,对待宋皇后和赵德昭的态度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赵匡胤一生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位是贺氏,她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但在赵匡胤称帝之前去世,死后追封为皇后。贺氏为赵匡胤生下了长子赵德秀(早夭)、次子赵德昭和三子赵德林(早逝)。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她是节度使王饶的女儿,性格温和且贤惠,深得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喜爱。不幸的是,王皇后年仅22岁便去世,未能为赵匡胤传宗接代。
第三位皇后宋氏,她比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还要年轻一岁,且比赵匡胤年轻了整整25年。尽管两人年纪差距较大,但宋皇后深得赵匡胤宠爱。她并未为赵匡胤生育子嗣,然而,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视为亲生儿子,尤其与年幼的赵德芳关系更为亲近。在赵匡胤去世之前,赵光义和宋皇后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特别是在赵匡胤病重之际,宋皇后不得不在危急关头依赖赵光义。
公元976年,赵匡胤的病情急剧恶化。尽管他年仅50岁,身体强健,但突然染病并且逐渐加重。就在深夜,赵匡胤紧急召见弟弟赵光义进入宫中,令所有人撤离。两人在宫中独处的具体对话无人知晓,但宫女和太监们传闻称,赵光义曾作出推辞状,随后传来竹斧敲击地面的声音。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去世。宋皇后接到消息时,虽然年仅24岁,却果断指示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德芳进宫,准备继承帝位。然而,令她没有预料到的是,王继恩竟然绕过赵德芳,径直带着赵光义进入宫中。
宋皇后一眼就看出,王继恩已被赵光义收买,成了其眼线。她知道已经无力挽回局势,于是选择向赵光义示弱,表示:“晋王来了,今后我们孤儿寡母就全仰仗您了。”赵光义回应得很客气,但内心却早已开始筹谋如何对待这些威胁。
尽管赵光义对宋皇后有着不满,但他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在成功登基后开始对她展开报复。赵光义将宋皇后从宫中的西宫迁至东宫,并且在995年,宋皇后最终在悲苦中去世。
赵光义的报复行为并未就此结束。按照传统礼制,宋皇后应当受到完整的丧葬礼仪,并与赵匡胤合葬。然而,赵光义不仅没有为宋皇后穿上丧服,甚至下令禁止大臣为她吊丧。此举引起了大臣的不满,其中有位翰林学士王禹偁在与友人饮酒时提到,宋皇后曾是母仪天下,理应按照礼制进行丧葬。然而,赵光义很快得知此事,并将王禹偁贬职至滁州,指控他“妖言惑众,造谣生事”。
对于赵光义而言,宋皇后的死并未完全满足他的报复欲望。他不仅没有将宋皇后的牌位安置在太庙,最终也直到宋神宗时期,宋皇后才得以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明朝学者李贽曾评论,赵光义对待宋皇后的行为堪称报复。
至于赵匡胤的亲生子赵德昭,在赵匡胤死后并未得到应有的继承权。赵光义上台后面临着继位不正的舆论压力,因此他决定亲征北汉。经过一番大败,赵光义却因战败而受到士兵们的嘲笑。在此期间,赵德昭为了军队的赏赐,提出了请求,却因此激怒了赵光义。赵光义将其斥责,并暗示赵德昭试图拉拢人心,甚至打算篡位。赵德昭羞愧难当,最终自杀身亡。
赵德芳,赵匡胤的第四子,原本有可能继承大宋江山,但由于王继恩的告密,赵德芳未能成为皇帝。他被誉为八贤王,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他仍以其博学多才闻名。赵德芳在23岁时去世,死因未明,史书中记载他死于“寝疾薨”。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揭示了赵光义的极端手段以及他对得位不正的恐惧。
赵光义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报复,更是出于他对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深深担忧。为了掩盖弑兄夺位的事实,他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无视封建礼制。然而,这种对权力的渴求与恐惧,也最终成了他内心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