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虽然英勇的将领和忠诚的谋士众多,但能够坚守初衷、始终如一的却寥寥无几。由于政治格局的动荡和利益的变化,许多人不得不在不同的势力间徘徊、转投。而其中有六位名人,他们虽然名声显赫,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却是饱受诟病的“遗臭万年之人”。然而,这六人却在《三国演义》中被大幅“洗白”,最终被塑造成了正直的英雄人物,深受后人崇敬。那么,这六位“遗臭万年”的三国名人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张松
张松原是刘璋帐下的别驾从事,最初刘璋派他前往曹操那里,希望借助曹操的力量以便与其联合,并将川中的地形图献给曹操。然而,曹操对张松并未表示欢迎,反而羞辱了他一番,让张松大失所望。于是,张松转而投向刘备,将川中的地形图交给刘备,并力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联合刘备来对抗共同的敌人。表面上看,张松似乎只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利益的阵营,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显示了背叛和投机。张松不仅没有忠心于刘璋,甚至在曹操那里未能获得任何实质利益后,便迅速变节,最终为自己谋取了刘备的重用。然而,这样的行为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述成了刘备入蜀的功臣,极大地美化了张松的形象。
第二位:徐庶
徐庶这个名字常常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徐庶投降曹操的真正原因。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徐庶曾是刘备的谋士,但在刘备即将面临大难时,他为了母亲的安全,选择离开了刘备并投向了曹操。史料中明确提到,徐庶当时选择背叛刘备是因为刘备势弱、前途渺茫,而曹操则是一个能给他更大前途的选择。尽管徐庶为自己选择了更好的前途,但从忠诚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无疑是背叛。然而,《三国演义》却将徐庶塑造成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甚至在他离开时,帮助刘备找到了诸葛亮,成为刘备三顾茅庐的重要“媒人”。
第三位:法正
法正,字孝直,曾是刘璋麾下的谋士。在与刘备接触后,他转而效忠刘备,并在私下里与张松密谋,决定将刘备推举为成都的主宰。法正不仅没有忠诚地为刘璋谋划,更在刘备围攻刘璋时,竟劝说刘璋投降敌人,甚至试图将自己的主公刘璋的利益出卖给刘备。从忠诚度来看,法正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叛者。然而,《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位识时务的英雄,强调了他的谋略和功劳。
第四位:潘濬
潘濬,字承明,蜀国大司马蒋琬的表弟,在荆州担任治中的职位。然而,他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和睦,私下里常常通过一些手段使关羽感到不安。更为严重的是,在襄樊之战期间,潘濬竟然借助孙吴的兵力背后进行倒戈,直接帮助孙吴攻占了荆州。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濬和孙权的亲近关系让人怀疑他早有投敌之心,而在《江表传》中,孙权对潘濬的亲近表示了极大的认可。尽管如此,历史上对于潘濬的评价十分负面,而《三国演义》却将关羽失荆州的责任推给了刘备的小舅子麋芳和傅士仁,几乎忽视了潘濬的背叛行为。
第五位:马超
马超,字孟起,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但他的人物形象也远非光明。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中,马超的父亲马腾以及他的家族成员,因为马超反抗曹操而遭到了惨遭屠戮的命运。马超的反抗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在背后却是他自己为了复仇而不惜牺牲亲人。然而,《三国演义》却将马超描写成了忠诚勇敢的英雄,将他塑造成刘备入蜀的第一功臣,并为刘备称王之事力挺,几乎完全掩盖了马超在历史上的不光彩一面。
第六位:吕蒙
吕蒙,字子明,孙吴的大都督,以其智慧和勇猛著称。尽管他初时大字不识几个,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孙权的重要将领。然而,吕蒙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却充满了争议。最具争议的是他在关羽北伐时偷袭荆州的行为,这一行为背离了孙刘联盟的原则,使孙吴背上了背叛盟友的骂名。尽管吕蒙最终成功夺取了荆州,但他不顾道义的行为令孙刘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吕蒙的这一行为并未进行过多的批判,反而将其英雄化,忽略了他在此事中的不道德行为。
这六位人物虽然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背叛和不光彩的行为,但《三国演义》却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他们塑造成了忠臣、良将、英雄。这种文学上的“洗白”,让他们在后人的眼中成了正道之士,而忽视了他们在历史上的“遗臭万年”。对于这种处理,许多后人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