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唠唠明朝那让人胆战心惊的 “廷杖”。你说这明朝皇帝,咋就想出这么个狠招儿呢?这廷杖,可把大臣们折腾得够呛!
明朝的廷杖,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大臣们要是一不小心惹了皇帝老儿不高兴,嘿,那就得被拉到午门之外,当众挨板子。这板子可不像咱们平常想的打几下就完事,那是真往死里打啊!据说,有些大臣被打前,还得赶紧给负责行刑的太监塞钱。为啥呢?你别说,这门道可大了去了。要是不塞钱,那些个太监就会往死里打,很多大臣就这么被活活打死了。真的,特别惨!
我记得看史书的时候,有好多关于廷杖的记载。就说明武宗那时候,他要巡游江南,大臣们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啊,就纷纷上书劝阻。这一下可不得了,触怒了皇帝。107 个大臣,全被拉到午门前罚跪,一跪就是 5 天,之后还得挨板子,30 到 50 杖不等。你想想,那得多疼啊!有的人就直接被打死了,场面不忍直视。还有嘉靖三年,朱厚熜想去掉他母亲尊号里 “本生” 二字,大臣们不同意啊,就在大左顺门前哭谏。结果呢,朱厚熜大怒,200 多名重臣遭到廷杖,17 个人被严刑致死。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也都受到停俸、除官、充军的处分。这廷杖,简直就是大臣们的噩梦啊!
你知道吗,这廷杖一开始还没那么狠。明代初期的时候,廷杖还带有侮辱性质,不过允许大臣在廷杖前穿上棉衣或者垫上毛毡,这样廷杖后几个月也就痊愈了。但后来,情况就越来越糟糕了。为啥呢?因为司礼监的太监在廷杖执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刚才咱不是说大臣被打前要给太监塞钱嘛,要是受杖者和司礼太监有关系,或者给了贿赂,那这廷杖就能操作。比如说,太监可以表面上打得很用力,实际上板子落下去没那么疼;要是没塞钱,那就完了,板子实打实的,非把人打死不可。这就导致很多大臣为了保命,只能想办法讨好这些太监。
对了,张居正这么厉害的人物,也挨过廷杖呢。万历五年的时候,张居正父亲去世,他为了推进改革大业,谋划 “夺情” 之局,决意留朝。这事儿可引发了广泛争议和抨击,很多人反对他。张居正为了保住相位,捍卫改革成果,就用廷杖、流放等手段镇压异议。结果呢,他自己也没少得罪人。当时有个叫邹元标的,才 26 岁,在刑部实习,他站出来指责张居正,结果遭了八十庭杖,腿都被打断了。你说这廷杖多可怕,把一个年轻小伙子打成这样。邹元标后来 “剔去腐肉,以黑羊生割缝裹,始得再生”,但还是留下了终身残疾,然后被谪贬到贵州都匀卫。在去的路上,还差点被巡按御史害死,幸亏那御史一夜暴死,邹元标才躲过一劫。到了都匀,他廷杖的伤还没好,在床上躺了差不多一年。你瞧瞧,这廷杖的影响有多大。
这明朝的廷杖,有时候啊,还被一些人利用。有些官员为了增添自己的声望,竟然想着办法惹皇帝生气,来遭受廷杖。你说怪不怪?因为在明朝,经受过廷杖的官员,会受到士林仰望。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荣耀,以后仕途可能会更好。但这也是有风险的,要是皇帝真的怒不可遏,那这廷杖可就实打实的,弄不好真把命丢了。
再说说刘瑾,这可是个大宦官。他常常在明武宗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送上大臣们的奏折,请求皇帝阅批。这明武宗也是糊涂,就给了刘瑾批阅奏折的权力。刘瑾为了树立个人威信,就经常用廷杖这招。正德元年十二月,他一口气把 20 名官员 “廷杖”,然后 “除名为民”。王阳明看不下去,上疏反对,结果也被 “矫诏杖五十”,贬职到贵州龙场驿站。刘瑾还 “廷杖” 过很多其他官员,像工科给事陶谐、钦天监五官侯杨源、御史涂祯、给事中潘希曾和刘子励等等。他这么做,就是想让大臣们当众出丑,脸面扫地,从此不敢反抗他。你说这刘瑾多坏啊,这廷杖在他手里,成了打压异己的工具。
嘉靖皇帝那也是出了名的爱打人。在他一朝,廷杖达到了高峰。劾严嵩,挨板子;怒斥妖道,挨板子;谏皇帝勿服金丹,还是挨板子。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嘉靖三年七月的大礼仪之争。嘉靖和朝臣在称其父兴献王的名号上产生分歧,朝臣坚持加 “本生” 二字,嘉靖不同意。结果兵部尚书金献民、翰林学士丰熙等二百多人跪哭于左顺门。这可把嘉靖气坏了,下令对丰熙等五品以下官员 134 人进行廷杖,16 人当场毙命杖下,创造了明代廷杖致死人数的最高纪录。就过了八天,嘉靖又廷杖翰林院修撰杨慎等 7 人,给事中张原被活活打死。这嘉靖皇帝,脾气一上来,可不管你是谁,说打就打。
家人们,你们说说,这明朝的廷杖制度是不是特别残酷?那些大臣们每天上朝都得提心吊胆的,说不定哪句话说错了,就被拉去廷杖了。这廷杖,不仅是对大臣身体的折磨,更是对他们尊严的践踏。你们对明朝廷杖这事儿有啥看法?快在评论区和我聊聊,咱一起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