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唐朝版的靖难之役吗?建文帝作为皇帝,占据了绝对的实力优势,但最终依然失败。很明显,谁在战争中经验更丰富,谁的能力更强,谁就会赢;至于单纯的实力对比,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在政治斗争中,李建成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中记载,王将行时,李建成与其他谋士商议说:“秦王掌握土地、兵力,日后必成祸患;如果把他留在京师,那不过是束缚他而已。”于是,李建成悄悄派人告诉李渊:“秦王身边的许多人都是山东人,听说要回洛阳时,都显得非常高兴,怎么看他们的表情,似乎不再回来。” 李渊原本打算派李世民去洛阳,但李建成却深知,李世民若一旦到了洛阳,势必会独立发展,无法控制。因此,他通过这个消息劝李渊放弃派李世民去洛阳的决定。
李建成之所以阻止李世民去洛阳,是因为他认为,若李世民留在长安,他仍然能牢牢把握局势,保持优势。兄弟二人若都在京城,且都在李渊的眼皮底下,李建成的地位显然更为稳固。作为太子,李建成不仅拥有皇帝李渊的支持,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甚至在军事上也有了较大的优势——太子府有2000多名甲士,而秦王府仅有800人。李建成还可以依靠李渊的命令调动军队,因而他深信自己稳操胜券。然而,最终大家都知道,李建成与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丧命。
李世民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更容易获得支持,尤其是能拉拢重要的人物。李建成虽拥有庞大的支持,但他未必能赢得所有人的忠诚。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自信满满地进入宫中,但他却没料到,曾与他合作的常何实际上是李世民的人。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并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李建成。李建成在政治上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而李世民,不仅能够收买李建成的亲信,还成功安插自己的力量进入李建成的阵营。李建成曾试图收买尉迟敬德,送给他一车金银珠宝,但尉迟敬德毫不动摇,最终选择支持李世民。这一切都显示了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巨大的差距。
李建成虽然也有军事成就,比如平定稽胡叛乱,击败刘黑闼的二次叛乱,但与李世民相比,他的成就显得微不足道。李世民的功绩几乎贯穿了唐朝的大部分疆域——从陇西薛举、薛仁杲割据势力,到河东刘武周、宋金刚势力的平定,再到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刘黑闼的打败,李世民无一例外地亲自出征,最终将这些割据势力一一消灭。而刘黑闼,唐朝的众多名将都败在了他的手下,唯有李世民亲自出马,最终击败了这个强敌。
相比之下,李建成虽然在对抗刘黑闼时有所斩获,但那时刘黑闼的力量已经遭到李世民的削弱,李建成依靠突厥人的支持,才得以轻松取胜。假如两人在战场上正面交锋,李建成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不仅拥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还聚集了大量能打硬仗的将领。李建成虽有魏征和王珪两员猛将,但与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敬德、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等人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李建成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武力上,更在于他手下的智囊。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才能出众,人才济济,远远超过了李渊的朝廷和李建成的太子府。李世民的十八学士,包括杜如晦、房玄龄、褚亮、虞世南等人,每一个都是能人异士。而李建成的手下,除了王珪和魏征,几乎没有能堪大用的谋士。在武将方面,李世民的将军们更是各有千秋,尉迟敬德等人在李世民的号召下屡屡立下赫赫战功。而李建成手下的唯一有些能力的薛万均,远远无法与李世民的众将相比。
如果唐朝发生内战,最为威胁的恐怕只有突厥。而李世民在与突厥的斗争中经验丰富,不仅能通过结交突厥首领,赢得他们的支持,还能通过经济手段让突厥人保持中立。如果李建成与李世民真发生冲突,李建成纵使与突厥联手,也无济于事。远水难解近渴,李世民完全有办法应对突厥人的干扰。因此,尽管李建成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最终无论如何,李世民最终会胜出。
即便没有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旦被派往洛阳,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他登基为帝,李渊成为太上皇,唯一不同的是,战斗的代价将会更大,而不局限于秦王府与太子府之间的冲突。在政治斗争、军事较量和智谋比拼上,李建成都无法与李世民相提并论。甚至如果真到了单挑的时刻,李世民也能轻松取胜。这场博弈,毫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