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魏国的实力和人口远超过蜀国,使得魏国在三国之间的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曹魏经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数十年的精心经营,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广大区域,人口更是达到了九百万人。而与此同时,蜀汉国力却始终处于劣势,即便在鼎盛时期,其人口也不过一百万左右。相较之下,东吴凭借长江的自然屏障,夺回荆州后又拥有三峡作为天然要塞,加之近三百万人口,具有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
蜀汉政权在关羽因疏忽而失去荆州之后,几乎损失了一半的土地和人民。接下来的局势愈发岌岌可危,刘备对赵云和诸葛亮等人的深思熟虑的劝告充耳不闻,执意动用国力进攻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以火攻连连失利,士兵及将领损失惨重,蜀国的元气大伤,国力一落千丈。
蜀国由于地形的缘故,蜀道的艰险使得北伐和南征均显得难上加难。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据点,蜀汉再也无法从益州汉中和荆州两地入手攻击曹魏,无论是从西南还是正南方向,战斗的优势都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这也阻断了曹魏通过荆州进攻蜀汉的可能性,除非他们先要和东吴展开一场激烈的争斗。
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基本上都是从汉中盆地出发,尽管这一地点是攻打曹魏最近的基地,但从那里出发,经由斜谷道的后勤补给线却长达四百七十里,沿途尽是崇山峻岭,险峻异常。相对而言,若司马懿要发动南征蜀汉,也同样必须经历那段艰难的山道。此外,如果他选择直接攻打成都平原,路途将更加艰险,而以诸葛亮的智勇双全,必然不会给敌人留下任何可趁之机。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着十万大军,进行第六次北伐。这次出征对于年事已高的诸葛亮而言,似乎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尝试,因此他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整整三年的时间都在进行战略布置和粮草积累,因此其军队的攻击力极为旺盛。面对这样的局势,老对手司马懿不得不下令全军严守防线,绝对不出战。
在面对诸葛亮的反复挑战之时,魏国将领们被愤怒所驱动,纷纷请求出战,而司马懿则无奈之下假意表示愿意上表请战。但魏明帝曹叡对此局势非常清醒,深知诸葛亮的孤注一掷意味着可怕的后果,随即下达命令:“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并特别派遣卫尉辛毗来监军,以防止下属们随意出战。
经过百余日的僵持,直到八月,诸葛亮因病去世,这场战争最终以蜀汉的失败告终。蜀汉的北伐之路,因其地理环境的限制与内部权力的动荡,注定了难以实现理想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