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龙傲,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关于古代历史的种种,特别是三国时期这段复杂而精彩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较为冷门的话题:曹操在活捉吕布后,为什么不劝降他手下的一员猛将高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引人深思。
大家都知道吕布在三国历史上以勇武著称,常常被誉为时期内无敌的武将。吕布曾统治一方,与曹操在 山东的地盘上多次争斗,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对手。他能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麾下有九员虎将,令人畏惧。这九人分别是张辽、高顺、臧霸、曹性、郝萌、侯成、魏续、宋宪和成廉。在这九员猛将中,张辽、高顺和臧霸被认为是最为出众的。其中张辽投奔曹操后成为了五子良将之一,而高顺则是吕布手下最忠诚的先锋,臧霸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将才。
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俘获时,他的手下其他大将如张辽、臧霸、侯成、魏续、宋宪等纷纷选择归顺于曹操。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对于高顺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劝降的意图。曹操当时主要希望能够收服吕布、陈宫与张辽三人,而高顺则被忽略了。最终,吕布死于刘备的一句话,陈宫坚守忠贞,张辽选择了投降,而高顺则不可避免地被杀。
其中,曹操的这个决策显得相当反常,毕竟他素来以爱惜人才著称。更有趣的是,高顺的勇猛在历史上甚至被认为超过张辽。如果他愿意归顺曹操,对曹操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然而,曹操在面对高顺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尝试说服他,这到底是出于何种考量呢?接下来,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高顺确实被誉为吕布麾下的第一猛将,他率领的“高家军”人数虽只有一千,但其战斗力强大无比。这支队伍无论是装备还是纪律都非常严格,在战斗中更是如坦克般势不可挡,能够迅速打破敌方的防线。因此,曹操绝对不可能低估高顺这位战将。
然而,高顺的性格特征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高顺为人忠诚且清白无私,对吕布忠心耿耿,吕布亦认可他的勇猛与忠诚。不过,吕布更喜欢听赞美的话,而高顺则显得更加直言不讳,是个实事求是的铁杆忠臣。因此,即使高顺对吕布始终如一,却并不受到吕布的青睐。曹操自然了解高顺对吕布的忠诚,因此认为劝降高顺是徒劳无功的,最终他选择了不去劝说。
此时的白门楼上,曹操不仅面对吕布的投降问题,还有许多文臣武将和士卒在场。如果曹操试图劝降高顺而未果,那无疑会让他颜面尽失。作为汉朝的丞相,曹操必须维护自己的威严,以便于统治国家。如果他满怀诚意而得到高顺的羞辱,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也会影响他在群臣士卒中的威望。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曹操也在内心中对劝降高顺感到畏惧。
最终,为了避免无谓的尴尬与失落,曹操选择不去劝降高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他对高顺真正的不敢。最终高顺被处决,这无疑是一大损失,若能给予其一个机会,他的才能甚至会超过张辽,成就更为辉煌的未来。
(资料来源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