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的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对于那时已经四十八岁的丞相诸葛亮而言,是他意气风发之时,也是痛苦难堪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为国捐躯,深感责任重担,但生活的残酷却让他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当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后,便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北伐之旅,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个大玩笑。由于用人失误,他所倚重的部将马谡在战略重地街亭的失利,使得整个北伐计划如同一张决策精良的纸鹤,突然间化为无形,诸葛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撤回了他们的队伍,忧心如焚地退回汉中。
诸葛亮的心中萦绕着郁结的失望与不甘,然而接踵而来的打击更令他心如刀绞。就在这一年,他不幸地遭遇到了父亲的噩耗,年仅二十五岁的养子诸葛乔意外去世,仿佛命运在此时毫不留情地逼迫他承受更深的痛苦。
诸葛乔是诸葛亮大哥诸葛瑾的次子。由于诸葛亮婚后长期未能得子,他经过慎重考虑,并得到孙权的同意,决定将这个侄儿带到蜀汉抚养,以作为他的正式继承人。尽管诸葛乔和诸葛亮的血缘关系并不密切,但这个孩童由于在蜀汉成长,深得诸葛亮的宠爱。在他内心深处,诸葛乔时常被视为亲生子,尽管后来他又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不仅致力于为诸葛乔的成长付出心血,更为他写下了《诫子书》和《又诫子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慈父关怀。他用细腻的笔触向诸葛乔传达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为诸葛乔特意取了表字“伯松”,寄托着自己对其健康成长的期许。更是在北伐期间,他带着这个年轻的侄儿,尽管诸葛乔当时仅有二十四岁,也让他以附马都尉的身份参军。诸葛亮希望通过实际的战斗和粮草转运的操练,让诸葛乔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快速成长。
同时,为了确保诸葛乔的安全和品行,他特意安排了德才兼备的下属霍弋跟随他,借此“近朱者赤”的理念,培养诸葛乔不走歪路。诸葛亮从心底里将诸葛乔视为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期望。然而,就在他为事业全力以赴的时候,诸葛乔却如同烛火般熄灭,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诸葛乔的死对诸葛亮造成了三重伤痛。首先,他倾尽心血,终于培养出一个有潜力的继承人,却在即将看到他为国效力之际失去了一切,这是对他精神的重大打击。其次,随着诸葛乔的去世,家庭只是剩下年仅两岁的诸葛瞻,世代相传的后继无望,令他深感门庭寂寥。这是第二重创伤。最后,失去诸葛乔的不幸让他对兄长诸葛瑾感到愧疚,更对孙权心存愧疚,无法交代,当面对诸葛乔的父亲与吴国的皇帝,他该如何自处,这是对他心灵的第三重打击。
任意一重打击都足以摧毁常人,何况三重打击如潮水般涌来,让他无力承受,加之北伐初战的失利,诸葛亮的精神和身体愈发滑向崩溃的边缘。他日以继夜地操劳,最终没能实现他一生最伟大的理想——北伐曹魏,平定天下。诸葛亮那泪流满面的形象,成为历史长河中无数英豪悲壮命运的缩影,正应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