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阵营下被严重忽略的大将:王基
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战功赫赫的将领,尤其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许多将领的事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尽管这个时期的将领众多,仍然有一些人才被历史遗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正是曹魏阵营中被严重忽略的一位杰出将领——王基。他的能力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但如今却鲜为人知。
王基,字伯舆,东莱郡曲城县(今山东招远市)人。从小他便展现出了超凡的才智,既有出色的文才,也拥有过人的武力。由于父亲王豹早逝,他从小由叔父王翁抚养长大,王基对叔父极为孝顺,性格中充满了正直和责任感。17岁时,王基曾担任东莱郡府的吏员,但因为此职位并非他所热衷的工作,他便选择辞职。不久后,在曹魏黄初年间,王基因为孝廉的名声被任命为郎中,青州刺史王凌特别向朝廷推荐他,任命他为别驾。王基在政治上的才能迅速得到了认可,并接连担任多个重要职务。
王基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司徒王朗曾想要征召他,但王凌因看重王基的治理能力而不愿放人,结果被王朗弹劾。随后,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也征召了王基,虽然他未到任,但很快被提升为中书侍郎。然而,由于王基曾劝谏魏明帝曹叡停止大兴土木,导致他被免职。曹爽执政时,王基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并且出任安丰太守和河南尹,在这些职位上,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的覆灭使得王基再次失去了官职。
到了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王基得以复职,担任了尚书一职。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加封扬烈将军,参与了与东吴的战争。在夷陵之战中,王基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防守弱点,成功地袭取了东吴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并擒获东吴安北将军谭正,安置了大量降民。凭借这一战功,王基被赐“关内侯”,并向王昶上表提出一系列军事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将江夏作为战略核心,紧逼夏口。此举使得东吴的防线受到了严重威胁,吴军再也不敢轻易渡江。
王基的军事才能还体现在他如何对待战争的策略上。他提出,出兵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否则不仅无法取得胜利,还会耗费大量财力。他建议先开通河道、修建战船、积累粮草,这样才能在长期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他的战略思想不仅考虑到物资的准备,还善于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将敌军逼入死角。他的谋略不仅令同行佩服,也让当时的朝廷为之折服。
此外,王基在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也立下赫赫战功。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的叛乱时,王基以出色的军事智谋为朝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战略建议,为平定叛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因而,他被任命为豫州、扬州、荆州的军事总指挥,并获得封号“东武县侯”。当时的史学家陈寿曾高度评价王基:“学行坚白,皆掌统方任,垂称著绩。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然而,尽管王基为魏国立下了诸多赫赫战功,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很多后代的人或许都未曾听说过这个伟大的将领,甚至连一些历史爱好者对他也知之甚少。无论是在军事上的成就,还是在政治上的智慧,王基都堪称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中不可多得的才俊。他的才华和贡献理应得到更多的历史关注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