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曾将一个重大的秘密托付给了马岱,这个秘密便是关于斩杀魏延的计划。古往今来的后人对这一事件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斩杀魏延的理由薄弱无力,仅仅是因为他被指责为“天生反骨”。那么,诸葛亮真的能够看透魏延所被指控的“反骨”吗?事实上,这些理由如同空中楼阁,无非是表面文章而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完全是一场政治权谋中的把戏。
诸葛亮之所以决然地采取这一行动,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原因。早在之前,诸葛亮已经洞悉了魏延身上存在的两个致命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会将蜀汉推向深渊。在这其中,魏延曾为挽救黄忠而杀死长沙太守韩玄,并随后归顺于关羽,展现了他强大的能力。但诸葛亮对此却并不买账,他当面警告魏延,声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更进一步,诸葛亮声称凭直觉看到魏延的脑后显露着反骨,认为未来他必将造反,因此决定先发制人,以绝后患。
后来,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与他个人的声誉使得诸葛亮最终选择暂时放过魏延,这也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魏延身上的两个致命缺点,诸葛亮早已洞察,这也是他为何急于想要将其除掉的原因。首先,魏延的自信心极为膨胀,他对自己的才华过于自负,甚至与张飞放在同一条线上。像在葭门关挑战马超的那一刻,魏延的心中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能够击败马超,丝毫不亚于张飞的勇气。这种心态使得他周围的人脉几乎为零,作为武将,他与其他将领之间几乎没有深厚的交情,而在文官之中,许多人都在有意地孤立他。尤其是与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诸葛亮去世后愈发明显,最终在权力的争斗中,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愿意为魏延辩护。
其次,魏延的冒险精神过于昂扬,而蜀国又根本经不起这一番折腾。尽管魏延在川蜀之战和汉中之战中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最终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负责一方防卫,他多次抵挡住魏国的侵袭,取得辉煌战果。然而,他的冒险精神使得他毫不犹豫地杀掉上司韩玄,从而引上了不归路。魏延提议的兵出子午谷之战,通过亲自带领五千士兵穿越险恶的子午谷直逼长安,虽然在后世被认为是巨大军事构想,但实际上这一计划也被诸葛亮果断否决,认为过于冒险,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对于蜀国局势的深切理解,使得他意识到当时的蜀汉根本无法承受随意的冒险。假如诸葛亮在去世之前不将魏延除去,蜀国将会陷入何种境地?首先,蜀国内部必将因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而更加不团结,其次,魏延的冒险行为一旦失败,将导致蜀国陷入绝境。诸葛亮在临终前通过巧妙的安排,决心先下手为强,从而铲除了这一潜在的隐患,保护了蜀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