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秦国早已被六国联手压制在地。毕竟,秦国的地理优势显而易见,位于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而函谷关作为秦国的天然屏障,堪称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它再恰当不过了。
六国多次联合进攻秦国,但秦军每次都能凭借函谷关顽强抵抗,最终化险为夷。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守关之兵即便实力不算最强,也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抵御敌军的进攻。
然而,六国为何没有选择绕道赵国,试图从别的方向进攻秦国呢?
从地图上看,赵国的确能够直接通过地形进入秦国境内,赵武灵王当年就曾有过此类计划。今天看,这条路线大致是通过关中、铜川、陕北延安一带,直抵咸阳。乍一听,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捷径。
然而,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你曾亲自走过这些地区,就会深知其中的艰险。黄土塬的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干旱贫瘠,极其难以通行。即使在今天,这些地方的交通依然非常落后,更不用说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了。在那时,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根本无法想象,要穿越这片地形复杂的区域,无论是军队还是物资的运输,都极为困难。
更何况,想要通过这条路线进攻秦国,得先翻越陕北高原,这段路途极其艰险,队伍若是不能克服重重困难,必然会遭遇崩溃。即便勉强进入秦境,面对秦国军队的迎击,结局依旧难言乐观。
另外,给养问题也是绕道赵国的致命短板。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依赖畜力和人力,运输效率极低。长途跋涉,军队所需要的粮草和水源都必须通过随军的民夫和士兵来运送,而这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尤其是这条路线途径干旱地区,沿途水源匮乏,部队所需的水源和粮草远远不够。如果队伍无法沿河行进,很难确保长时间的行军。
而且,这条路线途径的地方,多是一些不受中央控制的少数民族区域,这些地区民风彪悍,对外界王权的控制心存敌意,若遭遇骚扰,远征的军队可能会更快陷入困境。经过这种艰苦的行军,疲惫的军队很难保持作战力,胜算也就微乎其微。
除了给养和地形的难题外,保密性也是一大障碍。想要出奇制胜,进攻秦国必定需要调动大量兵力。但如此庞大的兵力部署,不可能完全瞒得住秦国。秦国在各国都有密探,六国联军的任何动向几乎都会被秦国掌握,提前做好防备。秦军熟悉地形,精锐部队随时准备迎击,哪怕联军再强大,也难以在秦军主场作战中占到便宜。
绕道赵国的唯一选择,就是依靠骑兵的机动性,突袭关中平原。但即便如此,骑兵部队的数量有限,依然无法突破秦军的防线。
归根结底,秦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陕北高原的自然屏障,函谷关的险要关隘,都是秦国能够抗衡六国的重要因素。然而,六国之所以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并非函谷关不可攻破,而是六国之间的分裂与内耗。各国间的猜忌和争斗,使得他们始终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抗秦联盟。尽管六国的总兵力远超秦国,且拥有许多战术高超的名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作与统一,最终还是眼睁睁看着秦国东进,一一消灭六国,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