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一直被视作奸雄,他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深刻地展现了他极端的处世哲学。说实话,对于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我既没有特别的厌恶,也没有热烈的喜爱,原因就在于他的处事方式实在过于极端,这种极端性恰恰是他成为一代奸雄的内在性格。事实上,尽管他的内心充满了猜忌和防备,这也使得他在错放一些重要人物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对于那些天生易生疑的他来说,错杀听起来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错放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曹操错放的众多人物中,刘备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一位。刘备与曹操时常敌对,最后更是建立了蜀汉,曹操对他的宽容,或许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误。这位昔日被曹操握在手心中的草根英雄,后来的快速崛起给曹操带来了无数的麻烦。早在刘备身处许昌时,曹操就对他寄予厚望,甚至在那次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本在心中暗动杀意,但最终因为他对人才的珍视而放了刘备,最终却让这个决定成为了他心头永远的遗憾。
另一个被曹操错放的人物是司马懿。司马懿不仅才华出众,更是在曹操死后最终扼杀了曹氏的帝国。曹操当年对司马懿的才干感到忌惮,几次差点对他下手。机智灵活的司马懿察觉到曹操的动机,特意装作隐居的老者,回避锋芒,最终得以在曹操死后卷土重来,出掌大权,顺利夺取了曹氏王朝的江山。曹操的这一失误,乃是铸成大错,连同他的家族后代都不得不承受司马氏的荼毒。
曹操一生中错杀之人不计其数,但这两个错杀却使得他的伟业毁于一旦。第一个例子是蔡瑁,在赤壁之战中蔡瑁被曹操杀死,导致他失去了可以用来训练水军的能人。如果蔡瑁仍在,或许赤壁之战的结局会有所不同,曹操也未必会遭遇最终的失败,三分天下的局面也许就此改变。
最后一位被错杀的人是华佗,华佗的医术高明无比,他若在世,曹操绝不至于死于他后来的病痛。人生在世,生与死都与机缘息息相关,曹操的错误选择让自己失去了可以挽救生命的机会,最终走向了自掘坟墓的道路。正如人死了就一切都归于虚无,那才是真正的道理。曹操的一生充满了夺取与失去,最终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