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对关羽之死感到震撼,此后刘备为他复仇的情节可谓刻骨铭心,最终却被一个年轻人用火焰所击败,这一事件的影响之深远,几乎改变了三国的历史格局。然而,刘备发动对吴国的战争,难道真的是单纯为了关羽吗?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小说的叙述倾向于尊重刘备,然而作者罗贯中却将刘备的形象勾勒得有些单薄,似乎是一个缺乏卓越能力的人,他常常以仁义为名流泪。其实在历史上,刘备的能力和手腕远超过小说所表现的,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眼光和谋略。相较于小说中其他角色,他许多的功绩被归功于别人,而他自身的领导才能与谋划能力往往被忽略。刘备的追求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在一隅安稳,欲图天下之势,事必以逐一击破其敌对势力而后快。
为了实现这个宏图伟业,刘备在一定时期内与东吴联盟以保持平衡,然而失去荆州后,这一局势的均衡已经被彻底破坏。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已经对刘备未来的战略走向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同时从荆州和益州出击,以便更好地巩固蜀汉的地位。想要仅仅依靠翻越险峻的祁山来打败强敌魏国,无疑是一项不切实际的想法,后来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在刘备的心中,打击吴国和魏国并行不悖,而随着荆州的沦失,蜀汉的争霸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从更深层次看,要攻吴也是必然的选择。蜀汉与东吴的实力对比在当时几乎相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很可能会变得不利于蜀汉。若蜀汉任其发展,不久之后也许就会落到1:2的境地,甚至更为惨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被动接受未来的劣势,倒不如在现有实力尚可的时刻全力一战。同时,蜀汉的内部形势也不容忽视,荆州集团在刘备的治理下,与其奋斗了许久,如果面对荆州的丢失刘备选择沉默不语,他的威望必然会受到重创,从而造成内部的离心。
当时的蜀汉其实具备出兵的有利条件,军队人数达到五万左右,而东吴的兵力为八万,然而蜀汉的士兵都是经过多次战斗锤炼的精锐部队,从荆州到西川到汉中,皆为百战之师。此时正值曹魏的曹丕刚刚登基,他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的局面也让荆州的百姓对蜀国充满了思念之情。再加上关羽和张飞之死造成的悲痛,士气的回升在此时显得格外重要。综合这些原因,使得刘备不得不做出进攻的决定。可惜最终刘备惨败而归,若非如此,三国的局势或许会朝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