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虽然艾跃进教授去世已有九年,但他的精神依然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他的身影仿佛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难以磨灭。每年春天,在一堂现代中国史的课程中,某位学生会站起身,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出艾跃进教授曾经说过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句话一下子让整个教室变得安静了,授课的教授——曾是艾跃进的学生,也曾在他讲解战略时埋头记笔记——停下手中的粉笔,沉默地凝视着窗外,仿佛艾教授的身影又出现在眼前。虽然新生们对这位历史人物并不熟悉,但他们依然被那句警世的话所震撼,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也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每年五月,艾跃进纪念讲座都会如期举办,校友们纷纷回到天津,参与这一传统的学术活动。无论是穿着西装的商界精英,还是肩扛军衔的军官,他们的记忆中都有着艾教授那不容忽视的存在。2008年,一名在福建任职的军官,回忆起自己曾是个迷茫的大二生,当时选修了艾跃进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那时候,艾教授讲解平型关战役时,用粗糙的马克笔在讲义上勾画日军防线,激烈的战斗场景让这位年轻人心跳加速。从那时起,他立下了参军的决心,如今每次讲座,他都会挺胸站直,仿佛是在用行动回应艾教授曾经的教诲。
在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的教学足迹几乎遍布每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许多国内大学对军事教育并不重视,但艾跃进却开创性地开设了国防战略课程。这一课程后来成为了文科的重要支柱,涉及全球安全、历史战争等内容的课程,也逐渐成为了必修课的一部分。曾经那些笑话他“书生谈兵”的同事,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远见。如今,艾跃进的军事期刊在图书馆的角落静静放着,批注密密麻麻,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执着与热情。
某一天,课后,一名大一新生对“艾跃进”这个名字产生了好奇,围着学长询问。学长回忆起2012年时,艾跃进教授在讲台上手绘卢沟桥事变的地图,生动地讲解着日军进攻的路线,语气中没有悲凉,更多的是激励和鞭策。那一刻,历史仿佛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围在一起,回忆起艾跃进教授的一生,那个场景像极了一幅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艾教授的精神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代传递下去。
有一次,读书小组讨论网络安全的问题,这个艾教授未曾触及的领域,学生们翻开数字战争的报告,探讨最新的技术威胁,思维却依然从艾教授当年对于备战的深刻理解中汲取力量。桌上摆着一本翻旧了的《论持久战》,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柱。讨论结束后,有人带走了这本书,走进夜色。天津的风中,仿佛还能听到艾教授当年的叮嘱,他的遗产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清醒与责任感,深深植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2014年秋,艾跃进教授第一次在讲台上出现了异常。那天,他讲解朝鲜战争时,谈到长津湖战役的惨烈,声音依旧洪亮。然而,当他讲到战术撤退时,身体突然晃动,扶住桌子后倒了下去。起初,学生们还以为是他惯常的“表演”,但看到他满头冷汗、脸色苍白,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坚持把最后几页内容讲完,然后才让学生们送他去医院。那一课,成了他教学生涯中最倔强的一课。
医院的诊断让人震惊:胃癌晚期,腺癌型,侵袭性极强。医生建议手术,但希望渺茫。艾跃进没有丝毫犹豫,决定接受手术。术后,他虚弱得几乎无法起身,但几天后,他便在病床上支起小桌,翻开笔记本,开始写课件。护士劝他休息,他只是微笑,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病房里,书籍堆积如山,《军事战略史》、《孙子兵法》等书本,每一页都留下了他的批注,仿佛在提醒他时间的紧迫性。术后第五天,他要求把党旗钉在病房墙上。那一天,五名学生进入病房,进行入党宣誓,艾跃进虽然嗓音微弱,但每个字都清晰地传达给他们,他的目光坚定得比任何时候都亮。
艾跃进的妻子付洪教授,是他病中的坚强后盾。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她都守在病床边。她不曾劝他停下,因为她明白,这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两人时常讨论学术、学生,以及那些未完成的计划。她的陪伴和默契,比言语更为深刻,成为了他们共同战斗的力量源泉。直到2016年,癌细胞扩散,他最终在病床上走完了这一生。那时,一封来自曾经的军官学生的感谢信送到,他微笑着看完,嘴角上扬,显露出难得的轻松。他把信收好,留给来访的同事一句话:“别怀念我,成为我,超越我。”那年五月,艾跃进教授安然离世,南开全校默哀三分钟,怀念这位不朽的学者。
艾跃进的传奇始于1958年天津一个满是硝烟记忆的小院。他的父亲是华北野战军的老兵,身上带着战争的印记;母亲是纺织厂的工人,双手布满了老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小便耳濡目染地听到许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早早地埋下了对历史的痴迷。1976年,周恩来去世的消息传到天津,18岁的艾跃进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寒风中穿越120公里来到北京,站在人群中为周总理悼念,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比悲伤更深的情感——对国家的深切牵挂。那一年,他走进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热忱。
艾跃进的学术生涯充满了坚定与拼搏,尤其是在军事学科上。他花费全部积蓄推动军事学硕士点的设立,开设《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课程,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即使在晚年,他依旧坚定地为国家的未来与安全进行教学,不仅在知识上启迪学生,更在精神上激励他们承担起时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