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自从出山以来战无不胜,算无遗策,最后只是败给了天命。
而在《三国志》中,陈寿却给了诸葛亮二十四个字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诸葛亮的长处是治理军队,但不擅长使用奇谋,他治理民众的才干,要超过带兵打仗,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本领,并非诸葛亮所擅长的。
很多网友紧紧抓住陈寿的评价,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
事实真的如此吗?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还得听听和他时代相近的人怎么说。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和诸葛亮有关。
郗司空拜北府,王黄门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郗仓谓嘉宾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
郗愔(郗司空)就任北府长官,黄门侍郎王子猷登门祝贺,却不停地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郗愔的儿子郗仓对兄弟郗超(嘉宾)说,王子猷今天出言不逊,真是太可恨了!郗超却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是陈寿评价诸葛亮的话啊。人家把咱们父亲比作诸葛亮,还有什么话说呢?
可见,在晋朝人眼中,诸葛亮的地位有多高!“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原本不是好词,但由于是评价诸葛亮的,也变成了一个对武将的很高评价。
诸葛亮打仗厉不厉害,司马家的人最清楚了,毕竟司马懿是诸葛亮的一生宿敌。
当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退去,司马懿专门跑到诸葛亮的营地,去研究他如何布置营垒,并叹为天下奇才。
灭蜀之后,司马昭特派亲信将领陈勰,去蜀地收集整理诸葛亮兵法、阵法,以此操练军队。后来司马炎出行,总是让陈勰担任护卫,只要陈勰在一旁指挥,禁军就丝毫不乱,秩序井然。
有一次,司马炎带着人马去射野鸡,傍晚时分,天色昏暗,队伍乱糟糟地堵在一起,所有人都指挥不了。司马炎派出了陈勰,陈勰举起白兽幡指挥了几下,队列立刻就整齐了。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诸葛亮确实擅长治理军队,所以他并不需要玩“奇谋”。
如果以游戏做比方,诸葛亮是擅长运营的电竞选手。他的部队正面就能打过敌人,不需要搞花里胡哨的微操。
蜀国对抗魏国,劣势非常大。蜀国的国力不如魏国强,土地不如魏国大,人民不如魏国多。而且蜀国从汉中北伐,要翻越秦岭,后勤运输都非常困难。
但是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诸葛亮几次北伐,成绩却一次比一次好。到最后一次,诸葛亮索性在魏国的土地上屯田,和魏国百姓搞“军民共建”,彻底解决了粮草后勤问题。对于魏国来说,这可算奇耻大辱。
在诸葛亮骑脸输出之下,司马懿本应该全力出击,将蜀军赶出魏国国境。但是司马懿却坚守不出,不惜接受诸葛亮的女装羞辱,甚至和魏明帝曹睿唱双簧,演了一出“千里请战”的把戏。
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只能依靠己方营寨坚守,想办法把蜀军耗走。
如果不是诸葛亮英年早逝,那三国的结局可真不好说。
在很多网友眼中,司马懿擅长防守,不动如山。但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用兵一向侵略如火,擅长远途奔袭。只有他面对诸葛亮时,就突然热爱防守了。
《晋书》里嘲笑司马懿说:
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那是因为诸葛亮“治戎”实在太过优秀,所以不需要使用奇谋,不是他真的不会用奇谋。就像一位学霸说自己考砸了,是没考满分,不是不及格。
如果诸葛亮真的是“奇谋为短”,又怎么可能在木门道射杀张郃呢?
陈寿为什么要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呢?
我认为陈寿有自己的苦衷。
陈寿写《三国志》时,已经是晋朝了。晋朝尊司马懿为晋宣帝,而司马懿最值得吹嘘的功绩,就是耗死了诸葛亮。
你说这让陈寿怎么评价诸葛亮?总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一流,司马懿只能在营寨中硬耗,耗到诸葛亮的寿命结束,才取得了胜利吧?
所以,陈寿只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跟司马懿比起来,水平还是差一些的。
从晋朝开始,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评价很高。
司马炎是诸葛亮的粉丝,他曾特令陈寿替自己整理《诸葛亮集》,里面就包括诸葛亮的军事著作。他阅读了《诸葛亮集》后感叹道:
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李世民非常欣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并不公允。所以房玄龄编的《晋书·陈寿传》中说,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处罚过,所以他才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唐肃宗时,官方设置武庙,以吕尚为武圣,诸葛亮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后世“武庙十哲”人选有所变化,但诸葛亮一直位列其中。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