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鲜有令人称道的胜绩,然而却被蒋介石称作“军中圣人”。他曾亲手策划了皖南事变,却也在一次“甩锅”的操作中,亲手坑死了张灵甫。虽然战功平平,他的官运却似乎从未止步,反而直线攀升。这位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的顾祝同,凭借什么才能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和军事旋涡中屹立不倒呢?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位“忠犬将军”的生存密码。
顾祝同的崛起,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民国版“跟对老板”的经典案例。1924年,他怀揣着保定军校的文凭,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在一次战术课上,他不经意间夸赞蒋介石:“蒋校长用兵如神。”这一句话,恰好被路过的蒋介石听见,令后者心花怒放,认为这个年轻人懂得恭维,且不失忠诚。在棉湖战役中,顾祝同率领教导团成功突袭林虎指挥部,解救了何应钦被围困的险境,从此,他便戴上了“救场王”的帽子。蒋介石更是赞道:“墨三(顾祝同的字)打仗未必最猛,但绝对最听话。”
北伐时期,顾祝同的“职场智慧”渐露端倪。在攻打蚌埠时,他因担心被孙传芳的部队包抄而决定撤退,结果功劳却被刘峙抢走。面对这一失误,很多人可能会心生不满,但顾祝同却毫不计较,反而主动低头检讨,称自己为“学生愚钝,全靠校长指点”。这种谦卑的态度,赢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从此他被视为“自己人”。到1933年,在围剿红军时,顾祝同已经晋升为北路军总指挥,连陈诚、薛岳等人都要服从他的调度。
然而,顾祝同的职场生涯并不总是顺风顺水。1936年的西安事变,他巧妙地上演了一场双面戏。虽然何应钦主张动用武力讨伐张杨,顾祝同表面上担任了“西路军总司令”,却在背后按宋美龄的指示选择按兵不动。面对刘峙的东路军抵达潼关时,顾祝同仍在南京悠闲地喝茶,声称:“剿共需要体面,救校长更要体面!”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后,顾祝同迅速接管了西北军政大权,趁机拆解了东北军。蒋介石感慨道:“墨三懂我!”自此,他稳坐“五虎上将”的首席位置,连何应钦也不得不忍不住嫉妒地说:“顾百顺这个名字,真不是白叫的。”
顾祝同的战场表现,也许可以用“成也忠诚,败也忠诚”来总结。1941年皖南事变,他接到蒋介石的密令,决定对新四军展开打击,尽管他心知这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非议,但他依然决然执行命令,甚至毫不犹豫地表示:“校长说打,蚂蚁窝都得捅!”事后,他试图说服叶挺投降,但未果,只能尴尬地解释:“各为其主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忠诚的外衣,背后却隐含着深深的无奈和错失。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顾祝同的短板愈发暴露。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中心开花”计划本有可能成功,但由于顾祝同为了避免与蒋介石发生冲突,将原本的救援命令改成了“建议稿”。结果,整编74师全军覆没。面对这一失败,顾祝同将责任推给了李天霞,称部队不听命令,他也无能为力。此事令粟裕大笑,戏谑道:“顾长官的战术,比地图还平。”
顾祝同的官场哲学,不外乎三条:
首先是绝对服从。他深知蒋介石的意图,从屠杀苏区的80万百姓到执行一切艰难的任务,顾祝同从未犹豫;
其次是平衡派系。在抗战期间,顾祝同能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既哄得桂系的白崇禧满意,又能让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心服口服,秘诀无他,“多敬酒,少说话”便是他的秘诀;
最后,及时站队。在西安事变时,他选择押宝宋美龄,内战后期,他紧随陈诚而行,到台湾后又转向巴结蒋经国。顾祝同深知,站在赢家的一方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这套组合拳使得顾祝同从北伐一路混到台湾,官至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在他败退时,依旧能带着三个职务头衔跑路:“总司令兼国防部长?墨三真会打包!”
对于顾祝同的评价,必须撕掉表面的标签,深入本质来看:
对蒋介石,他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人,用自己94年的人生诠释了“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对同僚,他是个“老好人”,抗战时他调解各派矛盾,但也因孟良崮事件坑害了自己的同袍;
而对历史,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手上沾满了红军的鲜血,却在淞沪会战中死守三个月;既破坏了统战,制造了皖南事变,却也炸死了日军中将酒井直次。
正如顾祝同在晚年回忆录中所写:“我这一生,就像校长手里的枪,指哪打哪,不问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