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和吴广的起义,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他们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但这一举动却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为后世的农民起义树立了榜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令人唏嘘的是,起义最终失败,并非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内部的矛盾。可以说,吴广的死亡标志着起义注定走向终结,而陈胜的不久后也死于非命。正如刘邦所言:“他若不死,我又如何称帝?”这一切的变化,正是由于他们未能控制内部分裂,最终导致了失败。
那时,秦朝的暴政让民众怨声载道,百姓渴望改变。陈胜与吴广的起义正好趁势而起,激起了百姓的共鸣。尤其是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响应。起义刚刚爆发时,陈胜所率领的军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迅速壮大,人数一度突破十万。彼时,陈胜的力量足以与秦朝抗衡,甚至占领了函谷关以东的广阔地区。
然而,陈胜的成功也埋下了隐患。由于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攻占了陈县后,陈胜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诱惑。许多百姓和地方有势力的人开始请求陈胜称王,这使得他心生了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些人中有部分可能是出于真心,但也不排除其中的谄媚成分,最终使得陈胜在权力的诱惑下做出了关键决定。
陈胜是否称王,在当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张耳与陈余明确指出,陈胜如果急于称王,可能会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成为众矢之的。而且,从战略角度看,陈胜若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应该考虑立六国后裔为王,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盟友,减轻秦军的压力。张耳和陈余的意见有其深刻的道理:毕竟,陈胜虽然在起义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秦朝依然是一个拥有强大根基的帝国。如果陈胜过早自立为王,必然会成为秦朝重点打击的目标,难以成事。
然而,陈胜未能听从这两位谋士的忠告,执意自立为王。自此,陈胜的政权开始出现裂痕。他的出身背景和心态,也开始影响到他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即便他曾经是普通的农民出身,但在获得权力之后,他却开始避嫌自己的过去,甚至对待曾经的朋友和伙伴也表现出疏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对于早年伙伴的态度——他避而不见,不愿与曾经的朋友交往。最后,这种偏执与自负让他做出了极为残酷的决定,将曾经的朋友和支持者杀害,以保自己的地位。
更为严重的是,陈胜对待军中将领的手段也越发激烈。像葛婴这样的忠诚部下,在陈胜称王后为稳定军心而立楚国后裔为王,但当葛婴得知陈胜已经自立为王后,他急忙改正,并为此向陈胜请罪。然而,陈胜依然决定杀害葛婴,导致军中的忠诚将士感到寒心。相反,像武臣这样的反叛人物,尽管在明知陈胜已经称王的情况下仍敢自立门户,陈胜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种明显的偏袒让他在将领中失去了威信。
陈胜的失败并非偶然。历史上,刘邦正是从陈胜的失败中总结了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治国能力。在陈胜和吴广的起义之后,刘邦不仅学会了如何识人善用,还懂得如何驾驭复杂的政治局势,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如果不是陈胜和吴广的失败,刘邦或许难以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坐上帝位。
综上所述,陈胜虽然因过早称王和失去冷静判断,最终导致了起义的覆灭,但他的起义却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反秦运动和农民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尽管陈胜的选择错误,但正是这些错误,使得刘邦等后来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胜利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