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中有一段记载提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这段文字为“五子良将”一词的由来提供了依据。关于这五子良将的评价,是否存在语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不同的历史资料及演义小说中,探讨五子良将的真实表现。
今天我们要通过《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解,再结合演义中的一些描写,对这五位名将进行对比分析。很多人认为,按综合评价来算,于禁应当排在首位,尽管他的武功不算特别显赫。我们首先来看看于禁的历史地位与形象。
于禁是曹操的亲信之一,他在《三国志》和其他历史资料中的形象多为严肃而刚直,但并非所有人都对他印象深刻。尤其是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对被俘的于禁和庞德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关羽对庞德态度温和,给予劝导,而对于禁则显得格外冷漠和鄙视。当关羽问于禁:“汝怎敢抗吾?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反映了关羽对于禁的不屑。关羽与曹操阵营的其他将领如张辽、徐晃关系较好,可能与于禁个性使然——他为人严苛,不讲义气,甚至对昔日的朋友也毫不手软。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事例之一便是于禁杀了投降的朋友昌豨。昌豨曾是与于禁有旧,打算投降曹操,但于禁非但没有接纳他,反而命令将其斩杀。历史上“杀降不祥”是大忌,而这也让曹操深感惋惜,曾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曹操的失望可见一斑。尽管如此,于禁仍被曹操赋予了“假节钺四方将军”的职位——这也是许多后人认为他在五子良将中地位较高的原因之一。假节钺不仅意味着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还能在战争中拥有决定生死的权力,这一权利使得于禁的地位超越了其他几位。
但是,事实上,于禁的战绩并不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几次战役,分别是他在青州击败夏侯惇的青州兵,以及最终与旧友昌豨的死别。于禁最终成为了曹操阵营中的一名“假节四方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他并未像其他将领那样留下辉煌的战绩。尤其是在演义小说中的描写,于禁更是被描写为一个在与马超交战时,仅仅几回合就逃跑的人物,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
相比之下,张辽的战功则显得更加卓越。张辽在历史上被称为勇猛无敌,他在多个战役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例如,白狼山之战和逍遥津之战,张辽带领的部队不仅成功击退了敌军,而且屡屡以少胜多,战果显赫。这些战役的胜利,常常令东吴小儿都不敢再轻举妄动。而徐晃的武功虽然堪比许褚,但他的战绩并不如张辽那么耀眼。他曾在襄樊击败了关羽,但这一战被认为有些愚昧,因为他打乱了曹操的战略布局,导致整个战局的扭转。
对于乐进来说,尽管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如在穰山外围战中成功包围张飞,但他的战绩仍然相对较少,且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多。相比之下,张郃虽然未必如张飞、赵云那样勇猛,但凭借较长的寿命和稳健的军事指挥,他在五子良将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张郃在战场上的表现虽不算惊艳,但他稳重的性格和较长的生命力让他在后期成为了三国中顶级的名将之一。
最后,关于五子良将若是在刘备阵营中,谁最有资格成为五虎大将,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有趣。按战功来说,张辽与关羽相差无几,而张郃则与张飞差距较大。至于于禁、徐晃、乐进,与马超、赵云的差距似乎更为明显。综合而言,张辽、张郃或许更具资格与五虎大将一争高下,但无论如何,五子良将都在曹魏的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五子良将各自有其独特之处,但以武功与战绩来看,张辽与张郃似乎更为突出。至于于禁,虽然在曹操阵营中有较高的地位,但在实际的战争表现上,则远不如其他几位。最终,关于是否应将于禁视为“五子良将之首”,仍然取决于你对战功与综合能力的不同标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