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历史迷们!今天咱聊聊北宋历史上一个关键节点 —— 澶渊之盟签订前的事儿。大家都知道,这盟约影响深远,可签订前,宋真宗那态度,真叫人捉摸不透,他是真不想打仗吗?寇准又是咋劝他的呢?
话说公元 1004 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澶州。这消息传到北宋朝廷,那简直像炸了锅一样。宋真宗赵恒一听,整个人都慌了神。要知道,这澶州离北宋都城东京可不远了,辽军要是再进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朝廷里分成了两派,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和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为代表的主迁派,一个劲儿地劝真宗赶紧迁都,一个说去南京,一个提议去成都。这时候,宰相寇准站了出来,他那态度十分坚决,力排众议,强烈请求真宗御驾亲征,跟辽军硬刚到底。同为宰相的毕世安也站在寇准这边。可真宗呢,心里害怕呀,一直在那儿犹豫,拿不定主意。
寇准看着真宗这犹豫的样子,那叫一个着急。他心里明白,这时候皇帝要是退缩了,宋军士气肯定大受影响,那局势可就真的没法挽回了。于是,他走到真宗面前,言辞恳切地说:“陛下,您要是御驾亲征,那三军将士肯定士气大振,战斗力爆表。咱再派些部队去抄辽军的后路,他们必定招架不住,只能败逃。可要是您听了那些主张迁都的话,军队没了主心骨,肯定乱成一团,根本挡不住辽军。到时候,辽军就会觉得咱们软弱可欺,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可就危险了呀!” 真宗听了寇准这话,心里虽然还是怕,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思来想去,最终咬咬牙,决定亲自北上抗敌。
可这真宗啊,本性难移,刚走到韦城,听说辽军兵强马壮,心里那股害怕劲儿又上来了。一些随从大臣也在旁边煽风点火,劝他暂时退兵,避避风头。真宗又动摇了,赶忙把寇准叫来,一脸纠结地问:“大家都说往南方跑好,你觉得呢?” 寇准一听这话,心里那个气呀,但还是强忍着,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些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人心惶惶。咱们只能往前冲,不能往后退半步。只要您继续前进,河北的将士们看到您,士气肯定能涨好几倍。可要是您往后退,那全军立马就会瓦解,敌人追上来,您就是想去金陵也去不成了!”
真宗听了,低着头不说话,还是拿不定主意。寇准一看这情况,知道得想个办法让真宗下定决心。正好这时候,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走了过来。寇准眼睛一亮,冲着高琼就问:“您受国家这么多栽培,现在国家有难,您打算怎么报答呢?” 高琼也是个热血汉子,立马大声说:“我愿以一死报国!” 寇准听了,拉着高琼就又走进营帐,再次把自己的想法跟真宗说了一遍,还特意强调:“陛下要是觉得我说得不对,您可以问问高琼。” 高琼连忙点头,说:“宰相说得太对了!禁军将士们的家属都在东京,大家都不愿意南逃。只要陛下您亲征澶州,我们肯定拼死一战,打败辽军不在话下!” 寇准紧接着又催促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陛下立刻动身!”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再三催促下,真宗这才下定决心,继续向澶州前进。
后来的事儿大家也知道了,宋军在澶州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一看这情况,再加上深入北宋境内,怕腹背受敌,就想议和了。真宗本就不想打仗,一听辽方要议和,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马上就同意了。可寇准心里那叫一个憋屈,他觉得这正是打败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啊。但真宗心意已决,大臣们也都想早点结束战争,寇准无奈之下,也只能同意议和。
从这一系列事儿能看出来,宋真宗赵恒确实胆小怕事,不想打仗,一心就想息事宁人。而寇准呢,那是真有远见,一心为国家着想,想尽办法劝说真宗,力挽狂澜。要不是寇准,北宋说不定早就乱了套,这澶渊之盟的走向也说不定会大不一样呢!
好啦,今天关于澶渊之盟签订前的这段历史就讲到这儿啦。大家要是觉得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保准以后给您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说不定下一次,咱就能一起揭开另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