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才中将,是红四方面军中广受尊敬的猛将,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出身背景是政委。更为有趣的是,在担任政委期间,由于一个同音异义的地名,他差点儿因为小误会而延误了军机。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当时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汇合,情况紧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这天下午,红四军的军长王宏坤发出了一道明确的命令,要求11师33团从茂州出发,穿过雁门关,妨碍敌军的推进。王军长通过电话将指令从茂州城传达到了外面的红33团,这时团政委胡奇才正接听着电话。然而,由于命令中提及的地名“雁门关”与“燕门关”发音相同,造成了很大的混淆,胡奇才在心中一阵纠结,但在他刚要弄清楚的时候,电话突然断了,电话兵已经撤线了。
面对突发的状况,胡奇才和团长张昌厚决定亲自前往茂州城询问情况。两人于黄昏时出发,团长在前带路,政委则殿后。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到了茂州后,二人竟然忘记了问路,队伍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向前行进。胡奇才和张昌厚急行军,直到天亮才意识到队伍似乎走错了方向,应该有铁索桥相伴的旅程。而一问路边的老乡,才得知他们已经走过了茂州,快到汶川附近的燕门关了。
凑巧的是,沿途他们遇到了一支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其他部队。此时,副总指挥王树声因得不到红33团的消息而大为光火,迅速拨通了张昌厚团长的电话。当得知红33团走错了地方后,王树声愤怒不已,扬言要杀了张团长。胡奇才见状,立刻接过电话,坚定地表示:“要杀就杀我与张团长无关。”
王树声气愤之下命令胡奇才:“立刻将部队带回茂州,路上要高度警惕敌机,如果让敌机轰炸了你们,我就让你胡奇才赔命!”在红军行动中,通常是晚上行军,白天则需要避开敌机。这次情况紧急,胡奇才和张团长无暇顾及其他。果不其然,在途中,敌机如约而至,降落在他们身边,对他们展开轰炸。一时之间,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山谷都在颤动。幸运的是,炸弹投完之后,清点人数时竟然发现,没有一人受伤,天公实在是眷顾了胡奇才。
傍晚时分,红33团终于赶到了茂州,胡奇才和张昌厚立即赶往总指挥部。一进门,胡奇才的话还没说出口,王树声便下令:“卸下他的枪,送上交通队关起来!”所幸,因为红33团虽然误入了岐途,但敌人并未占领燕门关,胡奇才总算没有给军机带来延误。后来,军长王宏坤与师长陈再道相继给总指挥部打电话,表示胡奇才虽然行军失误,但也有客观原因。他在战斗中表现勇敢,是个有潜力的将领,建议将他招回,给予适当教育。
最终,王树声同意了胡奇才的返回。一个月后,胡奇才顺利复职,调往12师35团担任政委。时光荏苒,20年后,王树声与胡奇才在武汉相遇,谈及往事,无不流露出歉意。王树声感慨道:“那时候确实有些粗暴。”胡奇才则回忆道:“我们年轻的时候,做事不够细致。若不是你当时以严厉相劝,我或许依旧不会改掉那个粗心的毛病。战争年代,粗心大意导致了多少人的伤亡啊!我真应该感谢您,老首长!”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此事,成为该社的一本畅销军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