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矶国昭,生于1880年3月22日,出生地是日本栃木县宇都宫市,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士家庭。他的父亲小矶进是总务省的警官,这个家庭背景为他在后来的人生打下了某些基础。小矶国昭的求学经历并不简单,他先后就读了新庄小学、上山小学以及其他八所学校,并最终从山形初中毕业。随后,他考入了陆军学院和陆军战争学院,虽然成绩平平,在陆军战争学院中,排名并不出众,位列第33名。不过,在许多同学中,最终像他一样获得军中重要职务的并不多,这也让他在军事生涯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虽然他的军校成绩并不出色,但小矶国昭却凭借个人的机敏与交际能力,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早期,他并不属于任何派系,也不像其他的高级军官那样受到重视。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当时陆军的权威人物宇垣一成的青睐,成为其亲信助手。1930年,凭借自己的深厚知识和出色的人际关系,尽管没有特别显赫的成绩,小矶国昭被任命为军务局长,迅速走向了权力的高峰。
1931年,他作为关键人物参与了震动日本政界的“三月事变”。该事变的核心是在陆军中层军官的策划下,企图通过政变推翻政府,建立由宇垣一成主导的军政政权。然而,事变未能得到宇垣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同年10月,陆军的中层军官再次策划了一起刺杀首相的政变企图,企图通过这一极端手段推动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建立。然而,这次政变也未能成功,且很快就被揭发,最终在形式上给予了主谋们轻微的惩罚,事情被迅速淡化。
虽然这些政变并未成功,但却加速了军部的崛起,特别是荒木贞夫的任命为陆军部长,标志着皇道派在陆军内的实质性掌权。接下来的几年里,小矶国昭的人生充满了波动。1932年,他被任命为陆军次官,然而很快因与皇道派的利益不合,被逐出了中央政府,转任关东军参谋长。皇道派和统制派的对立日益加剧,直到1936年,二二六事变爆发,皇道派彻底覆灭。
尽管小矶国昭晋升为大将,但由于与军部高层的疏远,他的职位逐渐岌岌可危,甚至一度接近被降为预备役。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1937年时,宇垣一成再次邀请他出任陆军大臣,然而由于宇垣和“三月事变”的关系,遭到其他高级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这次组阁失败。
直到1939年,小矶国昭重新回归政治,被任命为平沼内阁的殖民大臣,开启了新的政治旅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朝鲜总督,推行一系列殖民政策,力图强化日朝一体化。在他的领导下,朝鲜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在朝鲜发展本地企业和推动朝鲜人参与政治,然而,他对朝鲜独立的态度却异常坚决,认为此时讨论朝鲜独立毫无意义。
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尤其是美军反攻的推进,小矶国昭的政治命运也进入了低谷。在东条内阁辞职后,小矶国昭成为继任候选人之一,最终被选为首相。然而,由于长时间远离中央政治,缺乏重要的政治基础,他的领导才能备受质疑。甚至在战争中,他的指挥能力也遭到了批评。面对莱特岛战役的惨败,他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并在战局变化时感到极大的羞辱。
战后,小矶国昭被盟军逮捕,并被视为二战战犯之一。在战犯审判期间,他因推行帝国主义政策而被定罪,最终于1950年因食道癌去世,享年70岁。他的墓地位于东京的青山公墓,直到今天仍然是历史的见证。